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爆红,它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精神赡养”等当下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时间都去哪儿了”迅速成为一句流行语,也引发了全民的感叹潮。在2014两会上,它同样叩问着人大代表们,对代表们而言,“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对责任和担当的切切拷问。发声在会上,功夫在平时,只有深入了解,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表达意见,代表履职尽责的时间多一点,民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增一分,代表的辛苦指数高一些,人民的幸福指数就会升一点。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知识,分析人大代表的时间应该“去哪儿”?
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和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2013年部省合作对韩文化交流年启动仪式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幕式”在首尔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表示,希望韩国朋友们通过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了解北京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大家对北京以及中国文化的认识。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次官在致辞中感谢北京市文化局和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为韩国国民提供了这次可以亲身了解和感受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机会,他表示韩中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文化部将一如既往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发展付出更大努力。
(1)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谈中韩两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理论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交流?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某班以“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乙组同学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们以哈尼梯田为例开展探究,在探究中发现:
哈尼梯田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具有丰富的价值。它是哈尼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凝聚着哈尼族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等方面独特的经验。它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它是红河南岸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睦相处的见证。
结合乙组探究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今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城镇化正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衰落甚至消失,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几近失传。
对此某班同学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了两种观点:
观点1:传统村落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民族情感,城镇化过程中要完整保留其原始面貌。
观点2:新型城镇化就是让农村发展成城市,传统村落没有保留的必要。
你对他们的观点有什么看法?请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评析。
材料一:海洋文化具有海纳百川、重商崇利、敢于冒险和善于创新的积极特性。人类文明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作用而共同推动的。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根据本地特点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工程、海洋文化研究工程等,打造海洋文化名城,创造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发展模式,努力把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成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海洋文化对推动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