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挽救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的乡下来到上海,他为眼前崭新的社会风俗感到奇怪。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
| B.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 |
| 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 |
| 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 |
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 A.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
|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南京路上 |
| C.报童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巴黎和会召开了!” |
| D.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
| C.新旧风俗杂陈 |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
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
| A.长袍马褂 | B.西装 |
| C.中山装 | D.列宁装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
|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
|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