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管中国人的事”。该观点的依据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
| C.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 D.革命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
|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从1860年开始的40年是中国革命明显的孕育时期”这说明这一时期对革命有着重要正面推动的因素已经出现,这些因素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②社会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启蒙
③清政府腐败统治下阶级矛盾的加深④外国侵略不断加重下民族矛盾的激化
| A.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冯子超在《中国抗战史》中这样评价某战役的胜利:“顶多不过是使日本占领徐州作为征服中国的初步计划受到一个重大的打击、延缓一些时候罢了。”作者的观点是
| A.中国人的抵抗毫无作用 | B.台儿庄战役不能改变会战全局 |
| C.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有限 | D.作者是亲日的汉奸 |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最能说明该材料中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是
| A.列强侵略是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 B.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
|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 D.材料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