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
|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
| C.黄金是推选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
|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
下图是l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有这样一句话:“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美国人之所以给图片加上这句话是基于
| A.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
|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 C.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
|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说明
|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
|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
|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
|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
| 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B.南昌起义 |
|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D.“八七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