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真题)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
|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
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
|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
|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
|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 B.上海 | C.广州 | D.南京 |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抗日战争 | D.全面内战 |
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日俄战争 | D.抗日战争 |
(2007年华南师大附中二模试题)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事实应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