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
下面是秦朝 “九卿”和唐朝 “六部”的职能比较表
秦朝九卿 |
唐朝六部 |
||
奉常 |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化 |
吏部 |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等事务 |
郎中令、卫尉 |
主管宫廷警卫和宫门屯卫 |
户部 |
管天下土地、户籍、财政收支等 |
宗正、少府 |
主管皇室事务和财政 |
礼部 |
掌管国家典章法度、接待外宾等事务 |
太仆、廷尉 |
主管宫廷御马和司法 |
兵部 |
掌武将选用、兵械 |
典客 |
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
刑部 |
掌管法律、刑狱 |
治粟内史 |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
工部 |
掌管山泽、屯田、工匠、各项工程 |
据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B.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C.机构精简但更高效D.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
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
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考古发掘的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批叫做《语书》的竹简里有几处“正”字都作“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端”实应为“正”。这种记录方式本质上反映了()
A.史官的粗疏 | B.王权的神秘 |
C.汉字的精妙 | D.皇帝独尊 |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
C.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
D.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