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一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③④ | D.②③④ |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
|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 | B.继承华夏传统 |
| C.复兴汉唐制度 | D.回归周朝典制 |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 A.节度使 | B.枢密使 | C.三司使 | D.布政使 |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
|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
|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
|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
|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
|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