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该史料反映此时( )
A.蒋介石尚未叛变革命 |
B.国民党处于国民大革命的领导地位 |
C.中国共产党尚未走向成熟 |
D.在特定时期,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 |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土地国有代替私有 | 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C.民族工业开始萎缩 | D.开始了对外经济交往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表明了
A.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 B.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 D.市镇的出现 |
中国古代农民尽管“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人口过多的压力 | B.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
C.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 D.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
①抑制和削弱强权政治 ②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世界和平与发展 ④消除国际恐怖主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62年前,有一本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册子出版了,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本小册子是
A.《人权宣言》 | B.《共产党宣言》 | C.《劳动者》 | D.《资本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