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据此,下面关于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表现的表述最贴切的是(    )

A.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
B.世界工业生产结构布局的分工
C.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
D.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

A.“人皆上帝” B.“因行称义”
C.“理性至上” D.“人皆僧侣”

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一主张

A.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本框架
B.蕴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
C.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D.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基础

“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B.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C.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D.卢梭的政治学说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C.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B.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