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
| B.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
| C.传播了社会主义的观念 |
| D.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
《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这段话的含义是( )
|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 B.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
| C.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
2009年,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
|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
|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
|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
| D.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农业集体化运动 | D.斯大林模式确立 |
1963年,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此后,法国又连续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法国政府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
| B.法国已成为对苏“冷战”的领导者 |
| 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
| D.“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