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此举的背景主要是( )
A.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必然结果 |
B.“一个中国”的原则获得两岸认可 |
C.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
D.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 B.经常巡游天下 |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里有这样的记述:“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的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以买三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出现这种“严酷时刻”的根源是
A.“左”倾错误的泛滥 | B.自然灾害频发 |
C.社会财富的极度匮乏 | D.长期的战争破坏 |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是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会被看作是疯子。”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 B.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C.材料的作者认为必须打倒皇帝 | 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下列对这一记载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人们心目中,贫富贵贱的差别在服饰上的体现已经消失 |
B.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习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
C.同光时期,革新之风盛行 |
D.女性解放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 |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由此看来,乾隆帝和清朝官员
A.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大大放松 |
B.在对西藏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上存在分歧 |
C.尊重西藏地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
D.主张加强对西藏的经济开发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