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
绿手指
美国某小镇有一位“绿手指”。千万别以为她是个妖怪或有什么特异功能,这是当地人对好园丁老奶奶的称谓。
一天,老奶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购买纯白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绿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她对八个儿女讲了,他们一致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得种子遗传学,专家都不能完成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完成呢?”
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金黄的。老奶奶从中挑选一朵颜色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浅淡的种子栽
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儿女远走了,丈夫去世了,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的事,老奶奶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依然满怀信心地栽种金盏花……
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奇特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不是很像白色,而是如银似雪的纯白。
她把一百粒种子寄给了那家二十年前悬赏的机构,她甚至不知道那则启事还是否有效,不知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
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他们要用那些种子验证。终于,园艺所长打电话给老奶奶说:“我们看到了你的花,它是雪白的。因为年代久远,资金不再兑现,您还有什么要求吗?”
“我只想问你们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老奶奶对着听筒小声说,“我能种出来。”
黑色的金盏花至今没开放,因为老奶奶去世了。
但愿你我还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1)“你根本不懂得种子遗传学,专家都不能完成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完成呢?”把这个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2)对文中的两个“绿手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上下文,作出回答。
①美国某小镇有一位“绿手指”。
这一句中“绿手指”是指                                
②但愿你我还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这一句中“绿手指”是指                                
(3)读了短文,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给句子治病。
(1)《第七条猎狗》荣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它的作者是沈石溪创作的。


(2)战象在战争史上曾经发扬过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

阅读。
标题: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整体感知:
①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
菡萏:
“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试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阅读《花脸》完成习题。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2)文章37段写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年后惩罚的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4)课文围绕“花脸”共写了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5)请说说文中的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人物对话时使用提示语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根据要求,摘录课文中有关句子各一句。
(1)提示语在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示语在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示语在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