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验室选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图1中仪器①的名称     ,该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图2装置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其中块状固体应放置在     处(填“A”或“B”)。利用图2装置反应一段时间后,需停止反应,其操作是     
(3)用图3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结束后冷却,对制取氧气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作如下回收处理:
①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填写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②过滤、蒸发时都需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
A.酒精灯    B.烧杯     C.玻璃棒      D.漏斗
(4)若用装置图3制取气体过程中反应剧烈,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序号)。
①用容积较小的锥形瓶     ②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③加热反应物             ④降低反应物浓度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气体的干燥(除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学习完金属的化学性质,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查阅资料】硝酸铜溶液呈蓝色,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硝酸锌溶液呈无色。

【实验一】同学们进行如图一所示的实验,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

(1)试管①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你认为通过上述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能否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填“能”或“不能”)。

【实验二】在完成实验一的过程中,同学们将试管①②③内反应后的物质都倒入废液缸中(如图二)。小组同学对废液缸中混合物的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待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

(3)小明将铁丝放入浅绿色滤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判断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4)探究滤渣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的猜想:银、铜、铁、锌

你的猜想:猜想Ⅰ   

猜想Ⅱ:银、铜、铁

【分析思考】同学们认为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结合上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的原因是    

【进行实验】实验证明猜想Ⅱ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渣样品,   

   

猜想Ⅱ正确

【反思交流】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演示了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导电性实验,如图所示。

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用品:

直流电源、导线、石墨电极、灯泡、带刻度的烧杯、温度计、开关。

100mL饱和 Ca OH 2 溶液。

实验现象:

灯泡发光,两电极分别有气泡产生,烧杯内液面下降,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周围出现较多白色浑浊物,溶液温度升高。

分析:液面下降是因为水被电解。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为    (用化学式表示)。

【提出问题】溶液出现白色浑浊物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作出猜想】

猜想Ⅰ: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溶质析出。

猜想Ⅱ:   ,溶质析出。

猜想Ⅲ:石墨电极与生成气体发生反应,导致产生白色浑浊物。

【实验探究】溶液出现白色浑浊物的原因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相同条件下的100mL饱和 Ca OH 2 溶液于大烧杯中,加热至演示实验溶液上升的温度(温度升高约4℃)。

溶液中几乎无白色浑浊物。

猜想Ⅰ   

将相同条件下的    mL饱和 Ca OH 2 溶液加热蒸发掉部分水(蒸发掉水的体积与演示实验减少水的体积相同)。

溶液中出现少量白色浑浊物。

猜想Ⅱ成立但不是溶液变浑浊主要原因。

向90mL相同浓度饱和 Ca OH 2 溶液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其余条件不变,重复进行演示实验操作。

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   

猜想Ⅲ成立且是溶液变浑浊主要原因。

使用铂电极代替石墨电极,重复进行实验③。

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溶液中无白色浑浊物。

【总结反思】

(1)白色浑浊物的成分为    (用化学式表示)。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主要浑浊物的成因    

某兴趣小组利用“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碳酸钠、硝酸钾”五种溶液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知识回顾】(1)回忆向滴有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实验。

(2)观察两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1),该反应过程没有变化的微粒是    ,两者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溶液中的    

【实质再探】(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图2是二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两者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    

(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实质是溶液中    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归纳小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微观实质是溶液中的    

【拓展应用】(1)将碳酸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混合没有发生变化,分析两者不发生反应的原因是    

(2)图3是硫酸氢钠在水中解离的微观示意图,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 ,滴加    (用化学式表示)溶液既能降低该溶液的酸性又能生成沉淀。

松花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美食。“圆梦”学习小组进行了“松花蛋制作”的项目研究,请结合任务回答问题。

【任务一】品松花蛋,初识松花蛋的酸碱性

同学们品尝松花蛋时,发现松花蛋略有涩味,加入食醋涩味减轻,他联想到碱性物质通常有涩味,推测松花蛋中含有碱性物质。

【任务二】浸松花蛋粉,寻找涩味缘由

取适量松花蛋粉(用于制作松花蛋泥的原料),加入足量水,搅拌、过滤。测得滤液pH=12,证明滤液中含有碱性物质。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碱性物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松花蛋粉中主要含有生石灰、食盐、纯碱等。

【分析推理】松花蛋粉加水调和时发生如下反应: CaO + H 2 O Ca OH 2    (写化学方程式)。

甲同学认为滤液中的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乙同学对甲同学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滤液中的碱性物质除氢氧化钠外,还可能含有   (填化学式)或氢氧化钙。

【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   

无明显现象

滤液中不含   

另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碳酸钾溶液

   

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找到了松花蛋粉加水后滤液显碱性的原因,寻到了涩味的缘由。

【反思总结】判断化学反应后溶液的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又要考虑   

【任务三】腌松花蛋,制作传统美食

同学们戴上手套。将松花蛋粉加入容器中,慢慢加水,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冷却,得到松花蛋泥,将松花蛋泥均匀裹到新鲜鸭蛋上密封。

从安全的角度说明“慢慢加水,并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项目拓展】

为了使松花蛋产生美丽的松花,传统工艺中加入密陀僧(主要成分为氧化铅),目前密陀僧已逐渐被硫酸锌取代,制得无铅松花蛋。从人体健康角度分析这一工艺改进的原因是    

探究与实践——制作松花蛋

松花蛋也叫皮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

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的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2)浸鲜蛋

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①向皮蛋粉中加水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妈妈告诉小明,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戴上胶皮手套。分析上述过程,小明认为浸出液中一定含有会腐蚀皮肤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③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如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的影响)

预测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含氢氧化钙

   

   

浸出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④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3)品皮蛋

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此反应实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再列举一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