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藏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NaCl)和纯碱(Na2CO3),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当地居民常说的“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涵义是
。
苯甲酸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它是一种片状晶体,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表是该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温度/℃ |
25 |
50 |
95 |
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g |
0.17 |
0.95 |
6.8 |
某同学为提纯某一苯甲酸样品(其中含有泥沙等难溶于水的杂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样品约2g放入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充分搅拌,发现样品几乎没有溶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样品充分溶解后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将所得滤液缓慢冷却至室温就可使苯甲酸以晶体形式析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石灰水,可采用三种方法: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探究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小白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白的方案为:先在广口瓶中加入氢氧化钠,塞紧橡皮塞,把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面以下,把分液漏斗中的水放入广口瓶内,小白认为通过观察烧杯中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或在导管内是否形成一小段水柱,就可判断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
请你对小白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你的观点是什么?如不完善,如何改进?
在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缓慢加入浓硫酸,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解后,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感觉到试管发烫,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