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一次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下面的坐标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6:5 |
B.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 |
C.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5小时和第3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
D.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
用带有一个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室,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使之成为一层薄膜。水槽左室加入50ml含少量K+的溶液并插入负电极,右室加入50ml含大量K+的溶液并插入正电极(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隔板小孔处的薄膜通常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 |
B.通电前后,右室中的液面先上升后下降 |
C.若将含K+的溶液换成含Ca2+的溶液,实验结果相同 |
D.本实验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为研究酵母菌在不同情况下的呼吸作用,某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在装置甲和装置乙中加入等量的活性酵母菌和煮沸并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后,把装置置于25℃的环境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两温度计的读数最可能是:
在人体体细胞增殖的一个细胞周期中,在纺锤体形成时,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m;则当该细胞中染色单体消失时,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2N和m | B.N/2,和m/2 | C.2N和m/2 | D.N和m |
某学生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发现一个双核细胞,该细胞可能是
A.正常分裂的后期细胞 | B.高尔基体被破坏,末期未能形成细胞壁 |
C.两个细胞的直接融合 | D.环境变化使分裂停止在间期的细胞 |
右图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对此描述不准确的是
A.B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02的量等于A点释放量 |
B.B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C.若将温度调节到25℃,则A点应向上移动 |
D.若将温度调节到25℃,则B点向左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