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王” 、“忠君” 及“三纲” 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
B.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性本善”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明道德” |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
C.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
D.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
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这表明
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D.官营业管理手工方式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