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某条约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      )

A.领事裁判权有利于中国维持治安
B.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C.当时中国统治阶级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
① 秉笔直书② 言必有据③ 论从史出④ 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问苏联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问苏联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

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
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
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
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