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某条约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 )
| A.领事裁判权有利于中国维持治安 |
| B.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
| C.当时中国统治阶级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
|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
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书》中说:“美国与英国自动声明放弃他们在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称:中美和中英新约“使中国结束了百年的耻辱,展开了光明的新页,致无限兴奋的庆贺”。此条约的签订
| A.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 B.提高了民族尊严和自信心 |
| C.改变了中国无平等外交的局面 | D.意味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在此毛泽东认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
| A.实行君主立宪 | B.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
| C.走十月革命道路 | D.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
19世纪中叶,曾国藩、李鸿章等以百战之功获取封爵;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工商业者凭借一定资财即可获爵。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 B.“实业救国”成为国人共同追求 |
| C.清政府改革科举取士制度 | D.清政府政治体制发生变化 |
张之洞曾说:“今日五洲各国之交际,小国与大国交不同,西国与中国交又不同。即如进口税,主人为政,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由此,他主张
| A.取缔列强特权,实行闭关锁国 | B.清除外国势力,推翻清廷统治 |
| C.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改革 | D.抵御列强干涉,维护国家主权 |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 A.反对君主独裁 | B.反对君主制度 | C.提倡格物致知 | D.提倡尊君卑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