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后面题目。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注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舴艋:江南一种轻便小舟。前两句描述的民俗活动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下列对本词五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
A.空间转移,由远而近。 | B.意境拓展,由动而静。 |
C.情感深化,由乐而歌。 | D.时间变换,由昼至夜。 |
有人评价画线句“写景工绝”。请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pín):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诗题为“山行”,诗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这是不是矛盾?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点绛唇雨恨云愁
王禹偶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恨云愁:诗人移情于雨云,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以表现自我心绪。 |
B.“江南”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迷人的魅力和繁华的景象。 |
C.诗人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
D.全词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感情质朴,格调高旷,不落流俗。 |
②“一缕孤烟细”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请比较赏析这样改动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 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
对于《念奴娇昆仑》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A.词的上阕,主要运用描写的手法,写昆仑山高、雪多、害大。而通过“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作结,过渡下文。 |
B.词的下阕,描写、抒情、议论三者有机结合,展示诗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勃勃雄心。 |
C.此词借“昆仑”来喻帝国主义这座大山。通过对巍然出世、横亘太空的昆仑山的描绘与想象,以高昂激越的浪漫主义热情,抒发了改造旧世界、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壮志豪情。 |
D.全词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格豪迈,具有宋代豪放派词风的深厚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