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
B.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
C.《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 D.统治者“以民为本” |
《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反映了()
A.实行抑商政策 |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
C.农业的重要地位 | D.对“市”严格管理 |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
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
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
从隋唐到明清,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
A.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 B.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
C.农村耕地面积的扩大 | D.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