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总结西方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智慧与德行;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 )。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财富 | B.民主与独立 |
C.摆脱君主专制 | D.自由与平等 |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的改善 |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开展 |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马克思主义诞生、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的相同历史背景是()
A.工业革命 |
B.殖民主义侵略 |
C.封建主义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
D.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的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006年,澳门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说“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具活力。”这些评论说明了
A.“求同存异”的历史影响 | B.“一国两制”构想的生命力 |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