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材料表明恩格斯:
| A.批判德意志帝国的君主专制本质 | B.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
| C.指出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 D.认为《帝国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 |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
|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
|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其中“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是
|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
| C.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租赁)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
|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
|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
|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
|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