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经济纷繁复杂、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企业要抢抓机遇、敢闯敢试、主动转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面对国际造船需求持续衰退的市场形势,中船集团破除思维定式,在业内率先做出了航运市场主要矛盾将由运力及运量的矛盾转变为船队运力结构矛盾的新判断,向国际市场推出了较同型船舶平均油耗可降低20%到30%节能环保新船,并辅以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占领了先机。在高技术难度、高附加值船舶领域迅速形成能力,实现批量建造和出口,获得国际市场认可。
为适应全面转型战略,中船集团重新确立了成员单位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责任,按照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思路,实施内部资源整合,打造华东、华南海洋装备旗舰企业,按照产业链纵向延伸,业务领域横向拓展的路径,兼并重组。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之一。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成功经验。
材料二:下列是湖北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措施:
措施一: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要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属性,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
措施二:全面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突破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独资企业一律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对竞争性行业的国有独资公司一律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使公司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态。2015年全省各级政府出资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任务。
措施三:坚持“有进有退、优进劣退”的方针,围绕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和主业方向,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打造一批品牌优、效益好、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
(2)依据材料二,分析湖北省深化国企改革所采取措施的经济学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根据辩证唯物论的有关方法论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新常态。
材料二: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的道理。
材料一:法律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漫长的人治时期,这是造成当前我国公民法治精神淡薄的重要原因。但我们更要看到,人治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法治国家所需内生动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依法治国方略,这些都有利于法治精神的培育。
材料二:某社区着力建设法治社区。社区组建了以驻社区律师、调解员和居民代表为成员的社区法治工作小组;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收集涉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坚持实行民主评议、论证听证和网上议事制度;社区法治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接受社区居民的质询。通过这些举措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简析如何正确看待影响公民法治精神形成的因素。
(2)该社区是通过哪些公民政治参与途径促进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请列举材料二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习近平主席也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传承了儒家文化的精华。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材料一:
注:法治指数是国际上判断、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及其程度的量化标准。2012年,中国法治指数排名为87名。2014年全球法治指数丹麦以0.93分位居第一,中国以0.45分排名76。
材料二:提高法治指数,建设法治经济,必须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经济理念。法治,让交易更顺畅,让“无形之手”更稳健,在公平竞争中,各种要素才会在利益驱动下竞相涌动、良性共赢;法治,让信用更扎实,过去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商业贿赂、欺诈,都为法治所不容;法治也瞄准政府,把“有形之手”全部纳入法治的框架,“无形之手”才有创造活力,才能“逼出”一个更好的市场经济。
材料三: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年,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浙江省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依法履职能力,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浙江”提供有力保障。浙江省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进一步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大行政问责和督查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提高法治指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政府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习近平主席也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传承了儒家文化的精华。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