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完成题。图中威尔逊天文台和南方天文台有良好的天文观察条件,主要原因有( )
①海拔高,接近天体 ②靠海,冬暖夏凉 ③地处高山,视野开阔 ④受洋流影响,大气稳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图中两处阴影区域为大渔场,其成因为( )
①甲有寒暖流交汇 ②乙有上升补偿流 ③都为浅海大陆架 ④都有大河汇入、带来丰富饵料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下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完成一下小题A点海拔范围(H)和B地温度值(T)范围是
A.1200米<H<1500米 3℃<T<4.8℃ | B.1000米<H<1300米 3℃<T<4.8℃ |
C.1500米<H<1800米 6℃<T<7.8℃ | D.1200米<H<1500米 6℃<T<7.8℃ |
按照图中的水库大坝设计(坝顶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则坝长和最大坝高(坝顶到坝底)分别大约是
A.500米 200米 | B.50米 150米 | C.500米 100米 | D.50米 100米 |
关于图示说法正确的是
A.A、B、C、D四处的水都汇入图中水域
B.E、F、G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
C.在E点可以观察到车站N
D.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16~18题。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 | B.负相关 | C.不相关 | 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
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A.地形 | B.降水 | C.风力 | D.洋流 |
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
D.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3~15题。
![]() |
1961 |
2005 |
耕地面积(km2) |
400 |
521 |
森林面积(%) |
36.79 |
20.46 |
气温年较差(℃) |
24.1 |
27.6 |
年降水量(mm) |
1 369 |
1 087 |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
7.1 |
8.2 |
水土流失面积(km2) |
61 |
108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9.6 |
11.9 |
人口(万人) |
41.5 |
60.1 |
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 B.人均森林面积 |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
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
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更大的原因是()
①降水变率大②土质疏松③土层较薄④人口密度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1~12题。图中表示的是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哪项措施
A.扩大煤炭开采量 |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
属于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措施的是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发展炼焦业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读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9~10题。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 | 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 |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 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 |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
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 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 |
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