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万历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②私营手工业逐步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③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④ |
一部小说中有下列的情节:“海港都市中,大蒸汽船带来许多远洋的新奇货物,街上有许多新式建筑,而城中商家贩卖许多外国商品,有一种自鸣钟,吸引了居民的注意。一家著名的药材店新装了电灯,许多客人感到非常惊喜。”上述描写的物件中最足以判断这部小说写作确实时间的是()
| A.电灯 | B.新式建筑 | C.大蒸汽船 | D.自鸣钟 |
19世纪末,有人说:“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座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邻国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此类国家之办法而对待之。”请问这段话作者的国籍是()
| A.日本 | B.英国 | C.俄国 | D.中国 |
某国在1801年时人口不到九百万,到了1851年时增加一倍。除了数目增加外,结构也有重大改变。1801年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之中,到了1851年,城居人口占了一半,再到1911年时,变成了五分之四。下列符合这样叙述的国家是()
| A.英国 | B.法国 | C.德国 | D.美国 |
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大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因为将有更多寻找职业的人被赶到城市里去,城市和手工业工场将会扩大。”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离失所,为英国社会带来动乱,直接导致英国王权的解体 |
| B.圈地运动使农业支离破碎,成为英国社会的重大难题,延缓工业革命的发生 |
| C.圈地运动使生活物质仰赖市场供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
| D.圈地运动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对之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构成不利影响 |
一位诗人描述某历史人物,说他“生是天骄死鬼雄,全欧震荡气犹龙”;赞美他的主要事功是推动“世间一切人平等”,即使称帝,也仍然以天下为念。由此推测,这位诗人的政治主张最接近()
| A.专制独裁 | B.君主立宪 | C.无政府主义 | D.共和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