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旅店之夜
西格弗里德·伦茨
夜班门房带点歉意地耸了耸肩:“这么晚 , 您在任何地方都租不到单人房的。”
“好吧”施瓦姆说 ,“我租下这个床位。只是那个我要与他在一个房间里过一夜的人,已经在房间里了吗?”
“是的,他已经睡了。”施瓦姆关上门,用手摸索电灯开关。突然, 一个低沉有力的声音开始说话:“住手,请您别开灯。如果您保持房间黑暗,那是帮我大忙了。”
“您在等我?”施瓦姆惊恐地问,然而他没有得到答复。
陌生人又说:“您不要被我那副拐杖绊了,小心点,别摔倒在我的箱子上,箱子大约在房间中央。您沿着墙走三步,然后转身向左,再走三步,就能摸到床 了。”
施瓦姆听从指挥 , 到了他的床铺前,脱了衣,钻进被窝。
“顺便说一下,我姓施瓦姆。”
“您到这里来参加会议?”“不,您呢?”
“不是。”
“因公出差?”
“不,不能这么说。”
“或许我乘车进城有非常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有特别原因的。”施瓦姆说。
一列火车正在附近的车站里调轨,地面震动着,睡着人的床颤抖起来。
“您想在城里自杀?”
“不,”施瓦姆说,“难道我看上去像自杀的样子吗?”
“我不知道您外表如何。”陌生人说,“天黑了。”
施瓦姆解释道:“我有一个儿子。先生,一个小淘气,是为了他我才乘车来这里的。”
“他住在医院里?”
“他身体健康,但他极其多愁,要是一个阴影落在他的身上,他就会做出反应。”
“那么他住医院了?”
“不!”施瓦姆叫道,“我已经说过,他各方面都健康。但是这个小家伙一副脆弱心肠,所以他受到了威胁。”
“为什么他不自杀?”
“真是的 ! 您为什么提这种?我的孩子是由于以下原因受害的:他总是一个人上学。每天早上他一定在一个道口栏杆那儿等候,直到火车开过来。接着他站在那里,挥手 , 使劲地挥手,然后绝望……”
“然后他上学。他回到家 , 就变得心烦意乱,不能做家庭作业,不想玩,不讲话。如今这种状况已有几个月了,整天这样。”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做呢 ?”
“您瞧,”施瓦姆说,“奇怪的是,孩子挥手,旅客中从来没有人向他挥挥手。他把这件事深深地记在心里,以致我和我的妻子极为担心。当然我们不能强迫旅客们这样做,不过…… ”
“您想通过乘早车向小家伙挥手来消除您孩子的伤感?”
“对。” 施瓦姆说。
“小孩子与我们毫不相干,”陌生人说,“我甚至恨他们,由于他们的缘故,我失去了我妻子,她死于第一次分娩。”
“这使我感到难过。”
“您到库尔茨马赫去是不是?”
“是的。”
“坦率一点说,您不为欺骗您的儿子感到害臊?”
施瓦姆不由怒从心起,回答道:“您敢冒昧地说这种话!您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他躺着思考了一阵,后来睡着了。
当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他断定只有他一个人在房间里了。他望了望钟,吓了一跳:离上午开的那班火车只剩5分钟了,在他赶到火车站时,检票口已经关上。
当天下午——他不能在城里逗留一夜——他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
孩子给他开了门,兴高采烈地朝他扑了过去。用拳头敲打他的大腿,喊道:“一个人挥了手!一个人长时间的挥了手!”
“用一根拐棍?”施瓦姆问。
“对,用一根棍子。他把手帕绑在棍子上,从窗户里伸出来,长时间地举着它,直到我看不见它。”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22期) 文中划线句子单独成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综合全文,分析“陌生人”这一人物形象,并举例简述。
小说行文中多处设有伏笔,看似无关的情节却有内在联系,请你找出两处,概括并简要分析作用。
有人认为小说题目可以改成“父爱”,你认为哪个题目比较好,做出判断并请说明理由。
小说的主题往往具有多元性,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作简要赏析。
金字塔湖余光中
我们果然有了一个湖。
湖在内瓦达的西部。由于它在派犹特印第安人的保护区内,虽然柔丽得像一个印第安小公主,到底还没有出嫁,有勇气闯进去幽会的单身汉一直不多。由于她的诱惑不是公开的,我说,没有白人游客成群来去,像他们集体蹂躏尼亚加拉大瀑布那样,因此我们更有理由认为,她是我们的。
派犹特族人叫她金字塔湖。倒令我们想起尼罗河畔,另一种沙漠熏成的暗媚。而无论是爱伊达或者波卡杭达,她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种丰满的沃艳,一种茶褐色的秘密,被湛湛的蓝水汪汪的蓝所照亮。内瓦达的大盆地,比犹他更阔大。原子武器的试验场,不毛的大漠中闪闪怒开炸弹的死亡昙花,昙花幻化成有毒的菌啊,膨胀得多诡谲的白菌。任你蹂躏人造的炼狱,此地的山中一无所闻。世界很少闯进来过。越战和东柏林,像凯撒的战争一样不现实。华尔街的股票涨起又落下,你以为平滑的湖面会牵动一条波纹?站在金字塔湖边,我们恍然了,面对这隔音的隔世的隔音。山静着公元前的静,湖蓝着忘记身世的蓝。不知名的白水禽,以那样的蓝为背景,翔着一种不自知的翩翩,不芭蕾给谁看也不看我们。
因为那是金字塔湖,冰河期的洪泽龙潭浸吞之地。大半个内瓦达泡在淼淼的龙潭之中,直到冰河期宣告大退却,仅留下零零落落的几汪小湖。金字塔湖便是遗孤之一。困在内瓦达的犬齿山阵里,已经是高海拔的湖面,倒映海拔更高的山峰。七千八百呎的拔伦峰蔽于北,八千一百呎的托哈肯阻于东。更高的马拉山和土垒峰围成西南的崇峻。整块内瓦达结成一片咸咸的台地,黏着西犹他的大盐湖沙漠。说那是沙漠,并不正确,因为不毛的童山之间,尽是含盐甚浓的白沙黏土。寸绿不生,氯化纳的荒原有一种死亡的美。白色的死亡散布在金字塔湖四周,像一块块病态的白癣皮,形成了烟涧沙和黑石沙漠,形成了咸原和亨伯特洼地,和涸了的温尼缪加湖。
最大的一块,南北百哩,东西四十哩,横阻在盐湖城和内瓦达之间。那便是险恶的大盐湖沙漠,我们曾在其上抛锚。地质学家说,此地原是古代的庞巍泽,渐渐干去,留下了沙漠,未干的部分,形成有名的大盐湖。站在金字塔湖的洁蓝之上,我们想起那夜在大盐湖泛舟的经验,胃里泛起一股酸涩。多狰恶的水之汇合!七十五哩长,五十哩阔,十三呎深的巨盐池,西半球的死海,盛多少万吨的盐!平底船在腥咸的黑波间颠踬前进,沙漠的热风吹来,拂我们满脸满臂的盐花,像为了悲悼什么而刚刚哭过。鼻孔如煽,火辣辣的喉头难咽口水。黑舌黑舌舐过的地方,以手扶舷,立刻黏上薄薄的一层粗盐。无月夜,岸上也无光。四周吮吸有声的是黑波,不可测的黑波黑涛黑波涛,浴几匹轮廓可疑的岛。众人在昏茫中交换忧虑的面容,似乎在说,今夜大概是难以幸免了。不是水鬼,也溺为阴诈的腌鱼。
那真是一次自虐的死亡航行。想起来,犹有余悸。大分水岭的晕眩之后,沙漠的煎烤之后,是盐池的腌渍之后,才遁入金字塔原始的静谧,安全。从南方进入印第安保护区,一路是空廓廓的平台地。山路渐渐斜下去,视野向前向下作纵深的推移。忽然,我说是忽然,因为在你来得及准备之前,一汪最抒情的蓝便向你车首卷了过来。谁能一口气咽下这么开阔的静呢?下一瞬,十哩的清澄便匍匐在你脚了。停车在阔软如双人床的沙岸上。我们向完整的纯蓝奔去,拨开被高原的太阳晒得又干又松的空气。已然是七月中旬了,湖水却冰得踝骨发痛。遂在水边的凝灰岩上坐下来怔怔地望湖。古代热喷泉的遗迹,多孔如海绵的凝灰岩,像一些笨重的哑谜,散乱成堆地在湖边排成费解的阵图。纯净的阳光照在上面,增加多少阴影的侧面。我们倚坐的一块特别大,玲珑的白珊珊凝结成一具巨型的螺壳,壳缘回旋,我们立在螺中,探出头去,望远处崚嶒的瘦石,僵立成贾可美蒂的画廊,排出参差的小小列屿,迤逦入水,止于一座圆锥形的褐色小峰。那便是金字塔了。
(节选自余光中《咦呵西部》,题目为编者所加)
16.综观全文,金字塔湖具有什么特点?
17.作者描写的是“金字塔湖”,中间插入了“大盐湖泛舟”的一段有什么作用?
18.本文语言独具特色,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海边,望着浪花张庆和
浪花呀 疾首顿足
使劲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倾诉
墙皮剥落的石堡,被高岭土死死堵住“嘴巴”和被强盗的利刃砍断“手脚”的岸炮;还有那座仿佛被挖掉眼球正木木地瞪着天空的销烟池。
惨烈的岁月曾经把这里踩得痛不欲生;沉重的历史曾经压得它气喘吁吁……
而林则徐呢?那个身着官服,头戴花翎,面色凝重,右手抚须,一副威严端坐、大义凛然,曾经伟岸在小学课本里的钦差大臣呢?那个屹立在中国思想的至高点上,以变革求新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先贤明哲呢?
终于,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叠现在了我的眼前。
这就是虎门炮台。
探访这片中国近代史的始源地,祭祀在这里为国殉难的英雄儿女,曾经是我许久的心愿。
仰望着艰前的一簇簇雕像,触模着被战争的牙齿啃噬留下的斑斑伤痕,我的目光不觉抛向了那个浴血拼杀的战场。
虎门的布防,不可谓不周;清军将士,不可谓不勇。然而他们却失败了,败得很惨,数千忠勇无一生还,全部壮烈牺牲在了这里。
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在问天,在问地,似乎也在问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逝去的人是悲壮的。但那是一个朝代制造的罪恶,是整个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
在鸦片战争纪念馆里,有一处浓缩的且被现代科技手段再现的战斗场景: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数千将士正殊死格杀;浓浓硝烟弥漫着,遍地尸体纵横着……
清军将士对那场战争的胜利本是充满希望的,可他们哪里料到,飞舞的大刀怎能抵得过先进的洋枪,热血澎湃的胸膛哪里扛得住牢固的舰盾。正当勇士们期待援兵,准备最后一搏的时候,他们又哪里能想到,那些贪图安逸富贵、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朝廷奸倭,如何容得下此等刚烈。所以,首先被出卖的正是这些国家忠良。就这样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英雄气质灌溉养育的一批最优秀的男儿,一个个都倒在了挣扎、绝望之中。
这里的花,无不浸润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叶,无不为他们沉痛哀悼……
浪花呀 疾病首顿足
使劲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恸哭
是的,从根本上说,杀死他们的,不是英军,也不是美军的坚船利炮,而是清王朝自己。是朝廷里那些吮尽人民骨髓的昏庸的权力持有者,是那个喂养着无数蛀虫的腐朽污浊的社会渊薮和那个极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海潮退去了,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岸边走来一群捡拾贝壳的少男少女。他们嬉笑,他们追逐,他们不时地弯腰拾起一枚枚喜悦,或者扬手放飞心中的满足……
这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呀!
浪花呀 疾首顿足
不停地拍打岸的胸脯
那是大海在叩问
是历史在嘱咐……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节)
16.理解文中“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一句,回答问题。
(1)句中“问号”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问”的答案有哪些?
17.请分别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方面分析本文使用的三节诗句的作用。
18.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分析最后一节诗中,“历史在嘱咐”的深刻含义。
东莞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茶在英国萧乾
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
从二次大战的配给,最能看出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英国一向依仗有庞大帝国,生活物资大都靠船队运进。1939年9月宣战后,纳粹潜艇猖獗,英国商船在海上要冒很大风险,时常被鱼雷击沉。因此,只有绝对必需品才准运输(头6年,我就没见过一只香蕉)。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居民每月的配给还包括茶叶一包,只是数量少得可怜,每个月每人只有二两。
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首先是那气氛。友朋相聚,主要还是为叙叙旧、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宴会坐下来,满满一桌子名酒佳馔往往压倒一切。尤其吃鱼:为了怕小刺扎入喉间,只能埋头细嚼慢咽。这时,如果太讲礼节,只顾了同主人应对,一不当心,后果真非同小可!我曾多次在宴会上遇到很想与之深谈的人,而且彼此也大有可聊的。怎奈桌上杯盘交错,热气腾腾,即便是邻座,也不大谈得起来。倘若中间再隔了数人,就除了频频相互举杯,遥遥表示友好之情外,实在谈不上几句话。我尤其怕赴闹酒的宴会:出来一位打通关的勇将,摆起擂台,那就把宴请变成了灌醉。
茶会则不然。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发的帖子最为别致含蓄。通常只写:
某某先生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在家
既不注明“恭候”,更不提茶会。萧伯纳曾开过一次玩笑。当他收到这样一张请帖时,他回了个明信片,上书:
萧伯纳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也在家
英国茶会上有个规矩: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以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初时,我感到太啰唆,殊不知这里包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之意。
茶会也是剑桥大学师生及同学之间交往的主要场合,甚至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导师。当年我那位导师是戴迪·瑞兰兹,他就经常约我去他寓所用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就讨论起维吉尼亚·伍尔夫或戴维·赫·劳伦斯了。那些年,除了同学互请茶会外,我还不时地赴一些教授的茶会。其中有经济学大师凯因斯的高足罗宾逊夫人和当时正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以及20年代到中国讲过学的罗素。在这样的茶会,还常常遇到其他教授。他们记下我所在的学院后,也会来约请,人际关系就这么打开了。
然而当时糖和茶的配给,每人每月就那么一丁点儿,还能举行茶会吗?
这里就表现出英国国民性的两个方面。一是顽强:尽管四下里丢着卍字号炸弹,茶会照样举行不误。正如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绘图馆也在大轰炸中照常举行“午餐音乐会”一样,这是在精神上顶住希特勒淫威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中讲求公道。每人的茶与糖配给既然少得那么可怜,赴茶会的客人大多从自己的配给中掐出一撮茶叶和一点糖,分别包起,走进客厅,一面寒暄,一面不露声色地把自己带来的小包包放在桌角。女主人会瞟上一眼,微笑着说:“您太费心啦!”
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湖畔诗人柯勒律治(1875—1912)则慨叹道:“为了喝到茶而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象——那可怎么活呀!我幸而生在有了茶之后的世界。”
1989年9月12日
(选自团结出版社《上午咖啡下午茶》,有删节)
16.茶是我们眺望英国的一扇小小的窗户,请结合文章的具体描述谈谈你从中看到了英国人怎样的精神气质?
17.本文意在介绍英国的茶文化,却有一个自然段写到了宴会,请分析一下这一段的写作特色和作用。
18.在剑桥大学有一种说法: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根据本文的描述,你认为原因何在?
潮阳区2008年—2009年第一学期高三级期末统一考试
迷 失 朱宏
何玲在幸福街上穿过的时候就像一只孔雀,那样从容和骄傲。
尽管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幸福街还处在昏睡中,没有多少人欣赏她晨风中的倩影,何玲还是要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一番,那是为她九点钟以后开始的工作而打扮的。
何玲熟悉那几盏昏昏欲睡的路灯,尽管幸福街边上的岔路纵横交织,就像电影里高家庄的地道,但在路灯的指引下何玲总能顺利地走出幸福街。向左转,百米之外有公交站牌,何玲在那里乘车前往公司。在车上,何玲可以拥抱着自己的皮包小睡一会儿,然后在到达目的地的前一站准时醒来。此时,车流让大街变成了一条河,何玲紧三慢四地趟过这条河,公司就到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何玲顺着原路返回,到达幸福街的时候已经华灯齐放,幸福街的夜生活开始了。何玲接受着在路两边大排挡吃饭喝酒的男人们的注目礼,随脚步摆动的长发把小伙子们的目光都扫乱了。过了天香烩面馆,再过了左邻右舍超市,左转就看到了老四烧烤的灯箱。躲过那呛人的浓烟,再七拐八绕地经过几个店铺,何玲就停在一个馒头摊前,拎上一兜子馒头,转过身就进了楼洞,然后钻进租住的房子里。
工作日里天天如此。何玲就这么从容地在幸福街上走了一个月了。何玲的生活是这么单调,到了休息日也绝不像其他女孩那样逛街,而是睡个天昏地暗。
但是有一天,何玲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那天下午何玲刚刚处理完一份文字材料,楼下的保安忽然打电话来,说何玲的母亲来了。本来何玲的精神是没有光彩的,那一份份文书就像海绵吸干了她的快乐,这会儿听见母亲来了,精神头就仿佛沐浴过,滋润且饱满了起来。
告了假,乘电梯下楼。见母亲已经在大堂等着,何玲唤了一声“妈”,香瓜似的脆甜。
何玲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一口。母亲说,这死丫头,已经不是学生了呀,还这么不稳重。何玲说,稳重,稳重,我平时可稳重了。
她们登上了公交车,何玲说,今天晚上又能有妈睡在一起了。
一个多小时以后,幸福街到了。何玲拎着行李在前面带路,此时她的步态不再像一只孔雀,却如小鸟那样蹦蹦跳跳。母亲埋怨道,怎么住得这么远,上班多不方便。何玲说,城郊这些地方房租便宜呗。何玲说完这句话就突然止住了脚步,实在不知道该往哪条岔街里拐了。她领着母亲摸索了几次,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她凑向一个商铺的老板,问自己的住处。老板诧异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呢。何玲索性把母亲安置在商铺的凳子上休息,自己则焦急地四处张望。
冬天的傍晚仿佛是突然到来的,太阳一跌入远处的楼群,天就黑了。这时候,何玲尖叫了起来,看,老四烧烤,对了就是那里。母亲顺着何玲的手指望去,老四烧烤的灯箱果真在路那边立着呢。何玲拽起母亲就走,然后又是一阵欢呼,看水清的馒头摊。
何玲一路欢呼着,带着母亲向前走。母亲跟在何玲后面,眼里盈满了远远近近的灯火。
(选自2006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花地》)
16.作品运用象征手法,写何玲“迷失了回家的路”。请说明这“迷失”的寓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17.在作品中,何玲先后被比喻为“孔雀”和“小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在母亲到来之前,何玲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是怎样看待何玲的这种生活?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一样的渺小张小失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
其实,画家已经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去拜访。
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地看见山头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
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选自2007年10月23日《侨报》)
16.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 “一样的渺小”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
17.这篇小说中的禅师、画家和他的弟子分别象征现实生活中的哪三类人?
1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