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道旁稚子
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①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我遥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二字?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迷失在“烟雾”中?
诗中运用的两个比喻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长城谣
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征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灰烬”“血和泥”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那辽远的一角”指什么地方?
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诗人为何将这两行诗用括号标示出来?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声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下列对这首诗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指的是“咱们的中国”,即“我们大家的中国”。
B.“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揭示出在封建统治下,中国人民不能当家做主的现实。
C.“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显示中国人民蓄积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
D.“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流露出一个民主战士徘徊的心境。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总结了中国的历史,预示了中国的未来,全诗蕴藏着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
B.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用以增强缄默的火山爆发前的气势。
C.最后两句,化用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
D.这首诗对孕育着革命的旧中国运用借喻的手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磅礴气势。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根据前面提示的背景,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渴求。
第一节的五行描写黄鹂飞来,只两句是实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和动感;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瞬间之形写其瞬间之静。一动一静,生动地刻画出黄鹂_________________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于树的神采。
第一节中第_________句鲜活地点染出黄鹂飞来时所激起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而第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渐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_________。
诗人眼前所见的是一只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而胸中所藏的却是一种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交织的情怀。这是一种感情的反差和逆转。两节的最后一句重复,词语相同而情怀各异,前一句写充实感,后一句却写__________感。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表露出了在牢笼般的时代欢乐仅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的情怀。
B.诗中的反复不是一般的感情升华,而是感情的逆转。这是本诗的独到之处。
C.诗中动与静的结合、形与神的交融、实与虚的转化都鲜活地点染出瞬间的情景变化。
D.诗人以黄鹂自比,不但“冲破浓密”,而且能“照亮浓密”,这既是一种渴求,也是一种自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