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布坎南认为:“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是一头野兽。”在他看来,由普通人组成的政府所掌控的不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也是这样一头野兽。首先税收的超额负担会给纳税人造成效率损失,因为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会影响企业可支配利润的多少,而企业经营追求的是税后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过重会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太低,投资经营的积极性遭受打击。强制性的税收还会给个人与社会造成其它损失,例如,纳税的法定义务要求纳税人收集并向税务机关准确报告个人收入和支出的信息,为此个人需要花费时间、金钱、精力,如果寻求税务顾问、会计师或律师的帮助,则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纳税人的这些时间和金钱本可以用于创造社会财富。无孔不入的税收稽查还会对纳税人的私人生活形成干扰,给人们带心理压力。税务机关不得不雇用大量人员处理日益增多的纳税人档案材料和对赋税征收入库和出库的过程进行审计,而这些人员本是可以用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的。
除了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政府还可以通过借贷或向民众出售债券筹集资金,但需承诺对债券持有人还本付息,这就需要政府有未的收入,无外乎未的税收或重新借贷,归根结底,全部要由纳税人承担。因此政府借贷和政府债务很可能成为纳税人延期支付的超额负担,转移给未的纳税人。人们会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债务和未税收之间的关系吗?知道目前政府的借贷活动会增加自己的子孙的负担吗?若知道,人们就可能表示不接受这样的公债政策,若不知道,就会出现布坎南所强调的“财政错觉”。这种错觉导致财政权力任意扩张,不碰到强力约束就停不下,直到纳税人当下和未都无法承受的地步为止。
为什么政府会利用财政错觉,违反纳税人的意愿增加税收、根据自己的偏好加大公共支出呢?按照布坎南的理论,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由普通人组成的,他们有可能在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中谋求自己的利益。比如增加工资待遇、改善办公条件、增加“三公支出”,或者为自己谋得更多的支持者、募集更多的政治捐款等。如果纳税人通过宪政民主制度控制了政府公共开支和公共融资的决策权,那么政府公务人员的自利行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由于纳税人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的问题,决定公共财政决策的纳税人应该是委托人,而政府的公务人员则应该是纳税人的代理人,但在实践中,这一对关系被完全弄颠倒了。
——节选自《从维克塞尔到布坎南》(《读书》2012第4期)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不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表现为 和 。
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税收负担过重有可能影响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
B.雇用大量税收工作人员,就减少了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人员。 |
C.不受制约的税收负担会导致“财政错觉”的出现。 |
D.政府的强制性的税收只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损失。 |
下面的哪句话最能体现布坎南的思想,请依据本文判断( )
A.官僚不是天使。 |
B.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
C.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能避免:税收与死亡。 |
D.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与重复浪费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指出。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科学技术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很广的科技资源。科学数据不仅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但由于没有形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大多数仍放在资料堆或档案柜中,没有经过有效的整理和建库,数字化程度较低。很多数据库往往局限于本部门(行业)、本单位使用,甚至个人专用,缺乏部门问的交流和沟通,更没有形成面向社会的数据共享,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国家投入的经费有很大部分用于重复采集基本数据,如:用于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的地面设备MODS,美国有18台,而中国已经布设了30多台,而且还在继续增加;目前已建的5-_6千个科技范畴的数据库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的还相当少。一方面是科学家往往很难得到研究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各种科学数据重复采集浪费了国家大量的宝贵资源。因此,科技界强烈要求打破科学数据壁垒,实施科学数据共享。
科学数据资源的价值与其可共享性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科学研究需要使用其它相关学科和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导致科学数据的应用不限于本专业、本领域,而是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所用;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数据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使数据的使用不会因为满足某时某人的需求而影响任何时候他人对相同数据的需求。
我国现有的海量科学数据主要是靠国家投入,通过各种专项事业和各类科技计划来获取并积累的,是一种国有资产,是一种全民共同所有的资源。“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决定了数据拥有者必须让科学数据进入公众领域,为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服务。
国际上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为中国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一些国际科学组织也加强了科学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工作,世界气象组织构建的全球电信数据交换系统,国际减灾协会组织的国际灾害信息络等一批全球性数据共享工程已经建成。据统计,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数据量已经超过了过去5千年的总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开展,“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科技网、教育和科研网、金桥网、中国公用互联网和全新一代的宽带网等一批网络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这些都为科学数据的广泛、方便、快捷的共享提供了基础和技术保障。
程津培指出,在推进科学数据共享的进程中,要转变观念,提高科学数据共享认识,增强加快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的紧迫感,打破“信息壁垒”,统筹规划,立足国情,建立健全科学数据共享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构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科学数据资源共享。(节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20期)对第一段中“瓶颈因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界强烈要求打破科学数据壁垒,实施科学数据共享。 |
B.我国已经通过各种专项事业和各类科技计划获取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 |
C.科学数据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很广的科技资源,不仅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
D.我国已经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大多数利用率很低,缺乏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没有形成面向社会的数据共享,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造成了科技资源和国家资金的浪费。 |
不属于科学数据应该共享的原因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创新,科学数据不再只服务于单一学科,而且科学数据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使用,不会因为满足某时某人的需求而影响任何时候他人对相同数据的需求。 |
B.我国现有的海量科学数据主要是靠国家投入,通过各种专项事业和各类科技计划来获取并积累的,是一种国有资产,是一种全民共同所有的资源。 |
C.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式下,必须转变观念,要提高对科学数据共享的认识,增强加快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的紧迫感,统筹规划,加强合作,打破“信息壁垒”。 |
D.当前由于诸多原因,科学家往往很难得到研究所需的资料,而不得不进行各种科学数据重复采集,浪费了国家大量的宝贵资源。 |
下列对实施科学数据共享的有利条件的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国际上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为中国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工作。 |
B.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数据量已经超过了过去五千年的总和。 |
C.“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科技网、教育和科研网、金桥网、中国公用互联网和全新一代的宽带网等一批网络基础设施相继建成。 |
D.中国已经布设了30多台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地面设备,而且还在继续增加;并且目前已建成5—6千个科技范畴的数据库。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数据的这种可共享的特性,决定了要实现科学数据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要以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为前提。 |
B.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科学技术数据、资料和按照不同需求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以及个人家庭、身份、经济状况等信息。 |
C.投入大量资金而产生的海量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尖锐问题。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已成为国家资源有效利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
D.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创造科学数据开放、流通的共享新秩序,不仅是建立健全科 |
技创新体系的迫切需求,也是信息时代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日前,加拿大魁北克省舍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流行病学家雅克•佩潘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他们发现,一种普通的肠道细茵——难辨梭状芽孢杆茵历经两年变异.已成为致命的“超级病菌”,它可引起65岁以上老年人和服用抗生素的病人产生严重痢疾,并最终致死。从2003年年初至今,这种“超级病茵”已使舍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100多名病人死亡,如不采取紧急行动,这种病菌可能引发一场致命传染病的蔓延。
此种病菌引发的痢疾异常严重,因此传染率也很高。雅克•佩潘预测,今年魁北克省因感染该种变异病毒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000人。他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政府对医院的投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说,目前加拿大大部分医院床位紧张,只有老人或是病情非常严重的病人才“有资格”住院,有许多病人不得不几天或是更长的时间躺在医院走廊的简易病床上。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医院内的清洁工作也问题多多……这些情况都使院内和院际之间的疾病传染率急剧上升,住院实际上并不安全。
同时,这种“超级病菌”的出现再次向人类敲响了不能滥用抗生素的警钟。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医生手里能够对付病茵的武器已经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人类很可能将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截至上世纪末,全世界每年死于细茵性感染的人数已达到2000万,这是40年前的3倍。造成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耐药菌,由于抗菌药无法控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老一代抗菌药物失去了原有作用,新一代抗菌药物的临床寿命又越来越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菌药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两年,抗菌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更不幸的是,耐药茵是全人类的敌人,因为它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即使从来没有使用过抗茵药的人,同样可能成为抗菌药滥用的受害者。有人指出,人类正在与耐药菌“赛跑”,胜者是谁,尚无法预料。下列对“超级病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病菌”是由一种普通的肠道细菌历经两年变异形成的。 |
B.“超级病菌”可使病人患上异常严重的痢疾,并最终致人死亡。 |
C.“超级病菌”是一种耐药菌,一般抗菌药无法控制由它引起的感染。 |
D.截至上世纪末,“超级病菌”每年在全世界夺去2000万人的生命。 |
文中流行病学家认为“住院实际上并不安全”,下列不属于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预计因感染“超级病菌”而死亡的人数将会大量增加。 |
B.有许多病人不得不长时间躺在医院走廊的简易病床上。 |
C.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清洁工作也问题多多。 |
D.医疗条件的诸多欠缺,使得疾病的传染率急剧上升。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滥用抗菌药使得药物生产供不应求,医生手中掌握的药物已经越来越少。 |
B.现在,老一代抗菌药失去了原有作用,新一代抗菌药的质量则越来越差。 |
C.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治疗疾病,又能促使新的疾病产生。 |
D.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以至远远超过抗菌药的研制速度。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病菌”的出现也有其积极意义,它使人类开始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的危害性。 |
B.滥用抗生素是耐药菌出现的根本原因,这类细菌今后有可能还会大量出现。 |
C.照眼前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将用光所有的抗生素,从而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
D.从来没用过抗菌药的人,比用过抗菌药的人更容易成为药物滥用的受害者。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与本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成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
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
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
A.本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 |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
D.试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
D.不同海域中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
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硫酸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 相应的作用。 |
B.海洋生产力包括让蓝色海洋变绿,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 绿素成倍增长。 |
C.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 具有重要意义。 |
D.向海内投放硫酸铁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 |
重行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过程中,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而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17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对其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成为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一个面积20多公顷的林区,这里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生存着。长白山的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结构最佳参照模式。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第一自然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
A.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
C.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
D.人类怎样搞经济建设才能与环境相适应。 |
下列对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
B.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
C.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
对“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具体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
B.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实地科研项目,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
C.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
D.参照生态系统典范,弄清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匮乏的产物。 |
B.人与生物圈计划标志着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C.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地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
D.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ELNINO)。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于此,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一名最早来自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指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如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在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两侧稳定强劲的偏东信风,将南美沿岸温暖的表层海水吹送至西部堆积,其海面可比东侧高30—40厘米;同时在南美赤道沿岸则相应出现了为补偿西去海水而形成的上升流。上翻的海水来自深层,温度较低,故最终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了西暖东冷、对比明显的水温格局。而对大气来说,海水就像一台发热机,西部海温高,被加热的大气上升,到达高空后转向东;而东部海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转向西(即东南信风),由此在赤道上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纬向垂直环流圈,气象学家称之为“瓦克环流”。常年如此,结果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因盛行下沉气流,成为著名的赤道干旱带;而在西侧菲律宾、印尼一带则恰好相反。
然当有某种原因引起了偏东气流减弱,从而使中、东太平洋深层冷水涌升大大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驱使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俗称赤潮)。这样原来的海温分布格局受到破坏,赤道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当增温幅度高于0.5℃并持续几个月至半年时,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
海温的异常最终影响了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进而使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通常始于冬春,终于翌年冬春,平均每2—7年一次。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全球已发生14次,尤以1997年为最强,直接导致了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
关于厄尔尼诺的成因,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使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所致;也有人推断,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主要原因。有科学家则从其发生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它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下列对“厄尔尼诺”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厄尔尼诺最早发生于十九世纪末南美洲的秘鲁沿岸,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持续时间约为一年,相对于以往,如今它发生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危害也越来越大。 |
B.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较往年持续半年增温幅度高于0.5℃后,破坏这一地区正常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 |
C.太平洋赤道地区信风的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的最终原因。由于信风的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并且驱使赤道逆流逆秘鲁寒流南下,使之变为暖流,最终在海气相互作用下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
D.厄尔尼诺是指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它会改变这一地区的水温格局和海平面高度,使原本正常年份的西暖东冷、西高东低变成西冷东暖、西低东高。 |
根据原文,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洋中,海水易受太阳热量,大气则不接受太阳热量,只接受海水辐射传递的热量,因此,温度高的海水上空,大气受热后,盛行上升气流,气候湿润而多雨;反之,则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少雨。 |
B.南美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表层温度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引起大气变化进而给全球各地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
C.厄尔尼诺暖流是由秘鲁寒流变性而来,它可以破坏太平洋赤道地区正常的海温分布格局,使得西侧海温下降,中、东侧海温上升,进而产生影响全球气候的厄尔尼诺现象。 |
D.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地球自转减速、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必然结果,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再一次向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
据文意,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温的异常最终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异常,其间首先必然要经历的中间一环是使瓦克环流异常。 |
B.当南美赤道太平洋海温持续增高后,原本瓦克环流圈西部盛行的上升气流最终变为下沉气流,使那里原本的湿润多雨变为干旱少雨。 |
C.海温的持续增高会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这就破坏了瓦克环流原有的强度与方向,进而破坏大气环流原有的动态平衡,导致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
D.海温的异常最终只影响到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而全球气候出现的异常则是由瓦克环流自身的变化引起的。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出现反常现象,导致人类的灾难增多加大,如印尼的森林大火、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这都是由于厄尔尼诺在作怪。 |
B.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少雨。 |
C.尽管厄尔尼诺的发生并无严格的规律且危害极大,但人类在这一天灾面前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现代气象技术的监测和科学的研究分析,人类完全有可能预测它,从而减少损失。 |
D.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否导致了厄尔尼诺的猖獗,对于这一点,目前科学家们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