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 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
|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
| C.广义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
|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
|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
|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
|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 部”的“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
|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
|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
|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一10题
陈景润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建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自负的日本人,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称道两位数学奇才:一位是祖冲之,一位便是陈景润。他们由衷地在这两位中华俊杰面前顶礼膜拜。
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这位数学巨星,尽管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然而,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当一代伟人邓小平了解到陈景润顽强拼搏的传奇式经历和出类拔萃的业绩后,无限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然而,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鸿篇巨著。
他的经历比传奇更曲折。
他的性格比小说更鲜明。
他的气质如南方的榕树。
他的品格是北方的桦林。
“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强烈反差的人格构造,展现出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学风采。枯燥的数学,被陈景润点化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而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同样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陈景润走了,他已化为了历史;化为了祖国大地上不屈的高山、浩瀚的大海;化为了人们绵绵无尽的思念以及人们为弘扬他的精神和进一步开创他的事业而奋勇前进的脚步。
历史是不朽的。那是源远流长的母亲河。陈景润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它牵起了今天的绚烂,明天的幽远,它流过炎黄子孙的心田,也流过祖国大地的春夏秋冬。
陈景润必将得到永生。
8.文章前两段是怎样展现陈景润的辉煌成就的?请简要分析。(4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点出陈景润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指出他开创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又从他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侧面表现陈景润成就的举世瞩目。 (每点2分,共4分)
9.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1)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分)
(2)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3分)
10.要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数学大师陈景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高强度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研制成功
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阿兰·魏德尔与美国陆军士兵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碳纳米管纤维。该碳纳米管纤维上最脆弱的地方也需要1吉帕斯卡的应力才能折断,强度足以与钢铁相媲美。
碳纳米管是一种棉线状的碳分子,带有仅一个原子厚度的壁。虽然它们具有非常强的导电性能,但可靠性难以保证。为了制作这种超强纤维,魏德尔在热炉中将碳汽化,然后吹出一股碳纳米管流。当这些碳纳米管在空中被捕获并围绕一个轴旋转时,就会形成一根由数十亿个分子组成的纤维,而这些分子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
研究人员认为,强度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缠绕速度,以便将碳纳米管更好地排列成线以及更紧密地包裹起来。研究人员通过调节炉温和调整缠绕速度优化制作工艺,制作出的纤维强度较其他小组制作的要高出0.3倍。为了使制作的纤维密度更大,他们还在制作工艺中增加了一个步骤,让纤维通过丙酮气体。丙酮气体可在纤维上凝结成一层液体,由于表面张力效应将纳米管拉在一起,从而增强纤维强度。
新碳纳米纤维一般要在施以大约6吉帕斯卡的应力时才发生断裂,强度要高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常用材料芳纶,而且可与两种最高强度的商业材料——基纶和迪尼玛相抗衡。目前,研究人员已制作出一根单独的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可承受9吉帕斯卡的应力,表现出具有无与伦比的超强性能,而用别的方法制作的碳纳米管纤维最多可承受3吉帕斯卡的应力。
魏德尔目前能制作出的最好纤维长度仅为1毫米,这主要是因为纤维越长,包含的细微碳颗粒和其他缺陷就越有可能削弱它的强度。即便调节制作工艺,如调整缠绕速度和利用丙酮方法,都不能改变这些碳素颗粒,因此必须回到化学合成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研究人员称,这种纤维最具前景的应用也许是制作防弹衣和开采油气钻头。
(《科技日报》2007年11月23日)
6.下列对“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一种棉线状碳分子,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
B.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由数十亿个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分子组成的纤维。
C.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一种导电性能强、承受应力强的新型纤维。
D.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通过调节炉温、调整缠绕速度等增强了强度的一种新型纤维。
7.下列说法不属于“新型碳纳米管纤维制作工艺”的一项是
A.调节炉温,使碳在热炉中汽化,吹出碳纳米管流。
B.调整缠绕速度,将碳纳米管排列成线并紧密地包裹起来。
C.纤维通过丙酮气体时,丙酮在纤维上凝结成液体,通过表面张力将纳米管拉在一起。
D.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改变细微碳素颗粒,增强纤维强度。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可承受的应力是普通碳纳米管纤维承受应力的3倍之多。
B.目前能制作出的最好纤维长度仅有1毫米长主要是受到制作工艺的制约。
C.新碳纳米纤维能承受大约6吉帕斯卡的应力,强度远远高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基纶。
D.从发展的前景看,新型碳纳米管纤维可能是制作防弹衣和开采油气钻头的最好原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近年来,地球气候异常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温室效应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我们都知道温室效应,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暖化。那么超温室效应是什么呢?
要解释这个概念,我们得回到35亿年前的地球。那时,如果你站在地球上,你也能看到太阳,不过,那个太阳与今日之太阳相比,会显得较小,并且阴暗一些。太阳带给地球的能量也少了25%左右。因此,当时地球应处于极低温的状态。但根据古气候的研究,远古时代却很温暖,一点也不寒冷。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
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涉及早期地球气候的问题,由于供给地球大气的太阳能量不足,便产生了这一个科学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萨根和马伦提出一项假设,他们的假设称为“超温室效应”。他们认为,氨和甲烷这两种气体能非常有效地保留地表附近大气层内的红外线辐射。而且在远古时代,大气中这两种气体的含量非常高,正好弥补太阳能的不足,因此能维持地球的气温。
这一理论在原理上似乎能够解释得通。但是,也并非无懈可击。有批评者指出,氨和甲烷这两种气体固然能够为地球保暖,可是,由于这两种气体的化学活性非常高,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大气中的生命期很短,所以,如果在大气中的含量稳定的话,那么必须能够得到随时补充,才能维持一定浓度;那么如何为大气补充这两种气体呢?
有人认为,当时地球上的生命可以补充氨和甲烷。但是,这仅仅是个猜想。这两种气体如何维持较高浓度,使地球保持温暖呢?我们无从得知。而远古时代的氨和甲烷是否由生物活动所制造?这个问题至今仍无解。
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还是接受萨根和马伦的基本想法,只不过做了一点修正。现在的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才是当时主要的超温室气体,而不是氨和甲烷。假若二氧化碳曾在远古时代使地球维持高温,那么同样的历史是否会重演?如果远古时代的二氧化碳浓度是今日的数百倍,而且的确是让地球维持高温的因素的话,那在接下来的三十亿年间,太阳的亮度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又是什么因素使地球不至于过热?
关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许多的假说。
以现在的研究水平,还不能断言这些关于早期大气的理论是否正确。不过,在这些假说的带动下,的确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一些巧妙且具原创性的看法,支持气候变化是受生物调控的,并试图解释早期大气的温度之谜。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地球上的生物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与地球环境的改变有着莫大的关系。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其中的关系,同时也是为解决今天的环境危机寻求突破。(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9月下半月)
6.下列对于“超温室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温室效应是用以解释地球在远古时代气候得以保持温暖的一种假设。
B.超温室效应认为地球远古时候大气层中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是氨和甲烷。
C.超温室效应认为远古时代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能量远远不如现在。
D.超温室效应认为地球上的生物能够源源不断地制造氨和甲烷。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温室效应是一种主要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引发的地球气候暖化的保温效应。
B.尽管说远古时代太阳带给地球的能量远比现在的少,但地球的温度却与现在接近,一点也不寒冷。
C.大部分科学家都认可萨根和马伦提出的“超温室效应”假设,但在主要温室气体问题上存在争议。
D.对地球早期大气的温度之谜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解决今天的环境危机寻找突破口。
8.下列关于“超温室效应”理论可击之“懈”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生物根本无法随时补充大气层中的氨和甲烷,导致为地球起保暖作用的氨和甲烷的浓度难以维持。
B.为地球起保暖作用的氨和甲烷化学活性非常高,在大气中的生命期很短,难以维持一定的浓度。
C.二氧化碳不仅是当今地球的温室气体,同时也是远古时代地球主要的超温室气体。
D.地球环境的改变导致地球上的生物面貌相应发生改变,反过来,生物面貌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地球环境。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宇宙历史来看,地球从太阳中获取能量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远古时候远远不如今天获取的多。
B.科学家研究地球远古时候的气候状况,目的是为现今地球温室效应日渐加剧这一环境问题寻找对策。
C.作为温室气体,氨和甲烷与二氧化碳一样,大都是地球生物活动制造出来的产物。
D.二氧化碳与氨和甲烷相比,化学活性更弱,更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而生命期也就更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代科学背景下的太阳系
汉南斯·阿尔文
宇宙研究开始的10年,主要集中探索地球附近的空间,即磁层和行星间空间。这些区域以前都被假定为虚空而无结构的,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区域中充满了等离子体,由鞘状层状的不连续面交截,并弥漫着样式复杂的电流和电磁场。这样获得的知识,对于我们一般地理解等离子体特别是宇宙等离子体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对于我们的热核研究、银河系结构和总星系结构的研究以及宇宙学问题都间接地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宇宙电动力学方面的越来越多的知识将使我们有可能去研究这些领域而比以往更少些猜测。等离子体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现在构成天体的那些物质曾经是以等离子态漫布着的。
看来,空间探索的第二个10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不同的特点。由于磁层和行星际空间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领域当然仍将赢得人们很大的兴趣,但是,登月和对金星、火星等遥远空间的探测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事实,致使空间探索的重点正在转向对月球、行星和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勘探。
这种勘探的第一阶段必然有这样一个特点,正如对地球上极地和其他难以到达区域的探测那样,即详尽的测绘应结合有关地质、地震、磁性、重力的观测以及大气层的观测。不过如把这种研究方式运用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人们将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即这些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事实上近来许多有关空间探索的报告都以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猜测作为结束。由此看来,在不久的将来,这必将成为空间探索要集中解决的问题。美国国家宇航局早就宣称,空间探索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搞清楚太阳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的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我们一直在力图作出一种关于地球和相邻星球如何“创造”出来的科学解释。可以说,从哲学观点来看,正像物质结构问题在本世纪前1/3时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那样,太阳系起源问题也将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
太阳系如何形成的问题,已成了有着大量各执一词的假设的论题。其原因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缺少足够的物理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判断哪些过程可能发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详细讨论太阳系起源和演变理论之前,有必要确定一下,任何一种这样的理论应该有哪些一般的特征。过去人们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太阳周围行星的形成上,这样做产生的不幸后果之一,就是许多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理论都是以太阳本身早期演化史为基础的,这个基础非常不可靠,因为对于太阳和其他恒星如何形成的看法一直是有激烈争议的。由于认识到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卫星与太阳的行星很相似,至少是一样有规则,所以看来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要更为恰当些,而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这个一般理论的一种应用。
对太阳系先后顺序的研究常常被称为宇宙演化学,然而这个词还用在许多其他场合。由于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本质上是主星周围形成伴星这样一种过程反复进行的问题,所以已建议采用“伴星演化学”这个词。
导致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看来可能是(差不多得到普遍的赞同)初始的等离子体密集在中心天体的某个区域中,凝聚成固态尘粒。尘粒逐渐吸积成星胚,再进一步吸积,形成较大的星体。如果中心天体是太阳,就成了行星,如果中心天体是行星,就成了卫星。对小行星在伴星演化图中的地位人们是有争议的。这些小行星以前一般被认为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块,但是现在为数越来越多的论据认为,它们就是、或者至少类似于行星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态。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
5.对“ 伴星演化学”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而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这个一般理论的一种应用。
B.由于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本质上是主星周围形成伴星这样一种过程反复进行的问题,所以建议采用“伴星演化学”这个词。
C.从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看,可能是(差不多得到普遍的赞同)初始的等离子体密集在中心天体的某个区域中,凝聚成固态尘粒,即伴星演化而成的天体。
D.尘粒逐渐吸积成星胚,再进一步吸积,形成较大的星体。如果中心天体是太阳,就成了行星,如果中心天体是行星,就成了卫星。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知道虚空而无结构的区域中充满了等离子体,由鞘状层状的不连续面交截,并弥漫着样式复杂的电流和电磁场。
B.由于磁层和行星际空间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领域赢得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所以,登月和对金星、火星等遥远空间的探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事实。
C.如把勘探这种研究方式运用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人们将面临着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D.太阳系如何形成的问题,已成了有着大量各执一词的假设的论题,其原因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缺少足够的物理基本知识和自然基本知识。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的研究方式的运用,人们将面临着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由此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必将成为空间探索要集中解决的问题。
B.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更为恰当些,今后将把研究行星的形成不仅是看做这个理论的一种应用,而且当做理论的一般特征。
C.看来,空间探索的第二个10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不同的特点。那么,空间探索的第三个10年,至少在太阳系研究方面显示出多种不同的特点。
D.小行星一般被认为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块,现在越来越多的论据证明它有一定的道理,今后对小行星在伴星演化图中的重要地位人们是不会有争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月光宝盒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光的传送者,把照射它的太阳光孜孜不倦地反射出去。月球绕地球运行,它永远只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因而它可以呈诸种月相,从峨眉月、弦月,直到满月。
从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最大距离是40万公里,按照宇宙标准看,这个距离相当于青蛙在地球上的随意一跳。可是月球直径却又是地球直径的1/4,是水星直径的2/3。一个足够大而有适当重量的月球,离地球又如此之近,所以它能使地球充分感受到它的引力。
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前,大体是这样的:月球上没有可以觉察到的大气层以及随之而来的水汽循环,因此月球地貌的形成,是陨星不断冲击及温度急剧变化所致。月球的白昼可达127摄氏度的沸腾温度,而在夜晚会冷至零下183摄氏度,月球表面因着极热和极冷而胀缩无定,随意扭曲。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的月球景色,其特征是一片片广阔的暗色的平原。月球上的环形山曾经一度让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以为是火山喷发的产物,不过现在可以肯定了,那些巨大的环形山及海形盆地,均是远古时代不计其数的陨星无数次轰击而成的。从月球上带回地面的石头也令科学家大吃一惊:首先是月球至今仍在遭受撞击折损;其次是这些石头上留下的宇宙射线的痕迹表明,亿万年间它们不断飞来飞去。这使人们想起,由于陨星带来的冲击和震荡,因而月球表面到处都是飞来石。它们居无定所,永无宁日,不知哪天又会因撞击而飞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月亮不再宁静了。从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抵达,到1972年“阿波罗17号”离开,曾经降落过6次宇宙飞船,留下了12名宇航员足迹的月球,又恢复了曾经长达45亿年的沉寂。但这样的沉寂不会是久远的了,因为人类的意志和目标在。
月亮上发现了因为彗星和冰陨石袭击月球时留下的大约1 100万~3.3亿吨水,月亮表面有可供地球世界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能源需求—氦-3(最近,科学家又指出:“月球上的氦-3在土壤里大概有100~500万吨,可供人类用一万年。”)以及其他远远不明白的月球矿藏等等,这些物质的发现使得人类开始毫不在乎月亮形象所带来的感觉与体验的崇高、美妙,而是要把它踩在脚下,当做第二个地球实行全面开发。
5.从原文看,下列对月球地貌形成的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前,天文学家认为月球上巨大的环形山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B.在月球上发现水之后,科学家则认为月球上的暗色平原是大水冲积的结果。
C.不少科学家认为,月球上那些巨大的海形盆地是一两次陨星轰击造成的。
D.一般科学家认为,月球的地貌是陨星不断冲击及温度急剧变化而形成的。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球是“光的传送者”,这就是说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把照射它的太阳光再反射出去。
B.“相当于青蛙在地球上的随意一跳”一句,是喻指月球就像青蛙一样,无论怎样蹦跳都是离不开地球的。
C.科学家看到月球上的石头之所以大吃一惊,是因为月球至今仍在遭受撞击折损,并且可以推断至今月球表面还到处都是飞来石。
D.文中“人类的意志和目标”,显然是指人类要把月球踩在脚下,当做第二个地球进行全面开发。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相的形成与月球反射太阳光,且永远只以它的一面对着地球,绕着地球运动相关。
B.太阳比月球的体积大、质量大、所以它的引力就更大,因而也就更能使地球产生涨潮现象。
C.由于月球上的矿藏丰富,因此世界各大国都会争先恐后地计划到月球上建立自己的开发基地的。
D.展望未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蓝图上,月球作为人类星际航行、宇宙开发第一站的设想,已经确定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