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作文
鲁迅和卡夫卡,虽然性格迥异,但同为思想的探险者。鲁迅在铁屋中呐喊,卡夫卡在城堡中求索;他们对自身为奴的境遇的自知,对个人孤独命运的承担,对群体冷漠麻木的反抗,对希望与绝望、黑暗与光明、生与死的痛楚体验,对弱势人群的无限悲悯……使得他们个体的生命体验展现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这种艺术上的自觉成就了他们的伟大。请结合你所了解的艺术家(作家、画家、音乐家、雕塑家、电影导演等)和他们的作品谈谈你对“伟大艺术”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科目 语文   题型 作文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材料作文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乡下,你会看到各种树,低矮的桃李开出繁花,结出甜美的果实;高大的松、椿,笔挺正直,长得慢,终能参天,成为栋梁;而柔顺的杨柳,婀娜多姿,成为风景。
这段文字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与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但不得脱离材料的范围与含意;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和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作文
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聪慧。”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诸葛孔明说:“非学无以广才。”民谚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中国农民说:“三代不读书,犹如一圈猪。” 有人说:“读书是与高贵的灵魂促膝交谈,与智者进行深层的精神对话。” 有人说:“读书能让人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
无论伟人还是草民,都站在不同角度,用自身体会或当时的社会背景共同诠释着一个道理: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要求:请以“读书使人明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共40分)
2013年央视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32支代表队共160名初中生展开了角逐。考查的汉字既有“下巴颏儿”等日常生活用语,也有“醪糟”等专有名词;既有“纵横捭阖”等成语典故,又有“捯饬”等方言俚语。最终,杭州外国语学校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擅长数理化的陆佳蕾猜写出了“婉娈”一词,夺得个人第一名。
这段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
婴儿出生时候,小手总是攥得紧紧地,似乎要抓点什么;老人去世的时候,双手就自然放开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撒手人寰”吧。这一“抓”一“放”之间,值得我们思考……
这则材料可以引发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题目;③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每个时代都有它流行的词汇,如改革开放时期的“下海”“下岗”“熊市”等,近年来又涌现了 “达人”“打酱油” “杯具”“考碗族”“宅男”等,当下“土豪”“小伙伴”“女汉子”“正能量”等又最为流行。这些流行词都折射出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你又从这些流行词中领悟到什么呢?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字数800字以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