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
|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
|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
|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
“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维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呀
| A.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 B.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
| C.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 | D.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 |
图是某同学在学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后所绘制的关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漫画。该同学的作品
| A.直观地反映了雅典公民的盲从性 | B.全面地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进步性 |
| C.准确地揭示了直接民主的缺陷 | D.错误地扩大了雅典民主的范围 |
“1952年到1957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大约30%,但是政府征集到的粮食几乎没有任何增加。增加农业税收以发展工业的苏联模式走进了死胡同。”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
| A.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 B.开展“反右倾”运动 |
| C.开展“文化大革命” | D.作出“大跃进”的战略决策 |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不可谓之变法”。这段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只有“师夷长技”才能够“制夷” |
| B.“改官制,变选举”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途径 |
| C.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涉及诸多层面 |
| D.器物变革、制度变革都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
| 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 |
| 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 |
| 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 |
| 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