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 | 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 |
| C.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 | D.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 |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生丝的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茶和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 B.生产茶、丝者获利甚丰 |
| C.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
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段话主要表明
| A.中国的物产十分丰厚 | B.自然经济下的保守心态 |
| C.外贸出超使乾隆自豪 | D.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
从战国时期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我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下列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自给自足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 |
| 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 |
| C.农业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 |
| 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工商业没有广阔的市场 |
以石质农具进行简单种植的原始农业经历了五六千年后,金属农具的发明,特别是铁质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国四千年辉煌的古代农业文明。下列关于铁犁牛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普遍采用牛耕技术和铁质工具 |
| B.铁犁牛耕的采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 C.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中国 |
| D.曲辕犁是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