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背影(节选)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订做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①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
第二次流泪,是                        
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若干有趣画面,请仿照示例加以概括。
(1) 请教“怪哉”的传说——不得要领 (2)
(3)大家一起读书——人声鼎沸 (4)
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 作者用排比句列出了同学课上所读的内容,试析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 找出描写先生读书神情、动作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说说选段末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流露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上帝住在一个老妇人的篮子里
我在中学读书的日子距今已有好多好多年了,但当时所做的一次作业却永远留在我脑海深处。那回,我们班被布置去写写某个70岁以上的人,为此,我决定去拜访一家护理院。
我先到办公室,解释了我的任务,那儿的负责人告诉我可到6号房去。
透过敞开的门我看到,这间屋子里有一张床、一把椅子,墙上还挂着一幅画,画上是一枝玫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坐在椅子里,正专心地编织着什么。
我敲了敲门,她抬头四转寻找,并眯起眼问:“谁?”
“我被布置写一篇有关老年人的文章作为学校作业。”我紧张地说明。
“请进,”她停止编织并拍了拍床,“坐这儿。”
我坐下了,这老妇人又回到了她的编织工作中去。
“您在织什么?”我问。
“上帝在我的篮子里。”她回答。
我稍稍提高了点儿说话的声音:“您在织什么东西?”
她再次停下手,看着我微笑着回答:“上帝在我的篮子里。”
我环顾了一下整个房间,然后将目光钻到她装绒线和织物的竹篮里,试图能窥见一点上帝的影踪。
“噢,是的,他就在那儿,”她说,“我一直祈祷他来,他就来了。”
老妇人重又回到她的编织工作中去,再也不说任何一句话。最后,我谢过她并离开了。
“你对她有什么想法?”护理院负责人问。
“她说上帝在她的编织篮里,”我说,“我想她有点疯疯癫癫。”
“她过去确实疯疯癫癫——当她第一次来这儿时,”负责人说,“她丈夫死了,也没孩子相伴,她很孤独。我建议她祈祷以求内心的平和,她便这么做了。
“几个月之后,一位护理员教会了她怎样编织。接下去,在6个月内,她不停地为每个人织袜子。圣诞节期间她卖掉了价值超过1000美元的袜子、毛线衫和毯子。
“她甚至作为志愿者到附近小学去教编织课。她成了这一带最有名气的人。”
“现在怎么样?”我问。
“噢,现在她已经90岁了,而且病体虚弱,但她还能编织,她的心境也很平和。她每开口就只说一句话:上帝在我的篮子里。”
从护理院回来的数星期后,我收到一只包裹,里面是一件漂亮的褐色毛线衫,恰好合我的尺寸。当中还夹了一张纸条,是护理院负责人写来的:
“亲爱的克里斯托弗:你在这里见过的那位老妇人要求我们把这件礼物送给你。她想你也许会喜欢有上帝的一片心意来替你保暖。
“她在3天前死了。她死时非常快乐。”
看着看着,我的眼眶湿润了。
(摘自《上海译报》,谢巧珍译)
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故事情节:
为完成作业,拜访护理院————听负责人介绍,了解老妇人境况——
文中说“我在中学读书的日子距今已有好多好多年了,但当时所做的一次作业却永远留在我脑海深处。”为何“永远留在我脑海深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他拜访的老妇人不停地专心编织线衣奉献爱心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的心灵。
B.这次特殊的作业让“我”明白了:富有爱心,能让人得到真正、长久的平和与快乐。
C.因为老妇人相赠的“带着上帝的一片心意”、保暖又漂亮的绒线衫,“我”一直穿着。
D.这次中学时期的作业给“我”的人生有着长远的积极影响,伴随了我“好多好多年”。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试图寻找老妇人当时所说的“上帝”的情态。
B.“环顾”“窥”字表明“我”难以理解老妇人反复说的“上帝在我的篮子里”这句话。
C.“上帝”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的这些反应表明了作者对老妇人精神状况的担忧。
D.这句话为下文“我”一时误解老妇人——“我想她有点疯疯癫癫”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17到25段中,哪些细节表明老妇人由“疯疯癫癫”变得“心境平和”?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紫藤萝瀑布》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写作者伫立凝望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睹景而有所思考,有所释怀。
B.选文第二段,作者调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回忆过去,与下段“花盛”形成对比。
C.选文第三段,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赞美了生命遇困境后的顽强和美好。
D.选文结尾部分,写出作者由现实中花的勃勃生机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哲理。

根据提示,品味语句。
(1)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说说句中运用拟人修辞的作用)
(2)藤萝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这样。(结合加点字,说说句子的含义)
结合下面的【资料链接】,对选文中“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焦虑和悲痛”体现她对身患癌症的同胞弟弟的骤然去世而感到异常的痛苦。
B.“焦虑和悲痛”体现她对“文革”后,正大有作为时却“凋谢”的知识分子的悲悯。
C.“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体现了“我”伫立凝望紫藤萝瀑布时,仍然悲观的情绪。
D.此句与下文中的“我沉浸在……宁静和生的喜悦”所表现的情绪明显有矛盾之处。

【资料链接】
链接一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他去了。”
……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选自宗璞《哭小弟》
链接二
蒋筑英:(1938-1982),浙江省杭州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著名的光学科学家,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在成都逝世。终年44岁 。
罗健夫:(1935-1982),湖南省湘乡县人,1965年,开始研究微电子技术。随后投入新中国科研建设事业中,为中国科研事业做了伟大贡献。是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被誉为“中国式的保尔”。1982年因病去逝,享年47岁。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天,酒馆女主人和外祖父吵架,她捎带着把没有参加吵架的外祖母也骂上了,骂得很凶,甚至向她扔红萝。
“您真糊涂,我的好太太。”外祖母安详地对她说,然而可把我气坏了,我决定对这个恶婆报复一次。我想了又想,怎样才能给这个双下巴细眼睛的红发胖女人来一次更痛的打击,我观察邻人们的内讧,知道他们互相报复的方法是:切掉猫尾巴,把狗给毒死,打死公鸡和母鸡,或者半夜偷偷地进到仇人的地窑里,把煤油倒入腌白菜和王瓜的木桶里,把桶里的克瓦斯放出来,——但是这些办法都不合我的意;需要想一个更惊人更厉害的方法。
我想到一个法子:我瞅酒倌女主人下地窑的时候,合上地窑的顶盖,锁上,我在上面跳了一通复仇者之舞,把钥匙扔到屋顶上,就一溜烟地跑到厨房里,外祖母正在那里做饭。她没有马上明白我为什么高兴,但当她弄明白后,狠狠地朝我的屁股拍了几巴掌,把我拖到院子里,叫我到房顶上去找钥匙。我对她的态度觉得很奇怪,我默默地把钥匙拿下来,躲到院子角落里看她释放被俘获的酒馆女主人,她们俩友善地一面走过院子,一面大笑。
“我叫你知道厉害,”酒馆女主人攥紧胖胖的拳头威吓我说,但她那看不见眼睛的胖面孔露出和蔼的笑意。外祖母揪住我的领子,把我拉到厨房里,问道:“你干吗要这样做?”“她拿胡萝卜打你嘛…”“你是为了我吗?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瞧我把你这块废料塞到炉底下喂老鼠,你就知道了!你算什么保护者啊,一个小泡泡儿,一戳就破!你看我告诉外祖父——他不打掉你一层皮才怪呢!到顶楼念书去吧……”
她整天不理我,到晚上,在没有祈祷以前,她在床沿上坐下,教训了我几句永志不忘的话:“阿廖沙,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不要管大人的事!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等上帝来开你的心窍,指示你应当做什么,领你走那应走的道路。懂不懂?至于什么人犯了什么过失——这不是你的事。这让上帝来判断,惩罚。这要他来管,不是我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酒馆女人骂外祖父,还扔胡萝卜,而外祖母却不赞成阿廖沙的报复行动,为什么?
节选的文字着力刻画了外祖母怎样的性格?结合《童年》这部小说,说说外祖母给了阿廖沙怎样的人生影响。

文学类文本阅读
竹篾
⑴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⑵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阴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阴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⑶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男孩儿的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他只穿了有个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⑷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⑸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根美妙的竹篾。尽管我只是想跟那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⑹我是终于将那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⑺“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⑻那一刻,我惊慌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⑼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⑽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⑾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儿误踩上的可能性是挺大的呀!
⑿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⒀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⒁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⒂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着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⒃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⒄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长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更不用说见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仿佛自己也挨了一刀。
⒅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⒆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
【注释】①竹篾:竹子劈成的薄片。
第⑹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第⒂段中,老婆婆当时为什么这样说?老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运用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我”的性格特点的?“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4分)
将选文最后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