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饼里加了糖
①那一年我上高一,住校。由于家里生活拮据,我不得不每月回家取干粮。月末这天,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后天班里要组织郊游,要求每人自带食品,同学们都很期盼这次活动,大家商量着要在郊外吃一顿大餐,所谓的大餐,就是大家每人带一点儿好吃的,然后集中起来享用。可我带什么呢?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十元,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买一个面包都要二、三元,如果买些吃的,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去还是不去,这让我顿时陷入了两难。
②母亲觉察到了我的情绪,问我有啥事,我便将郊游的事告诉了她。母亲沉思了一会儿,告诉我说她有办法,然后就转身出门了。半个小时后,母亲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包糖,对我说:“儿子,妈给你烙几个糖玉米饼带着,很好吃的。”母亲本来很兴奋,可看我没有反应,再没说什么,埋头烙饼……
③第二天,我去和王老师请假,说身体不舒服了,不去郊游了。可王老师本来同意,谁知隔一天却变了,要我必须去。我只好硬着头皮,拿着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和同学们出发了。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_____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糖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④转眼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东西,我_____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就在这时,王老师带着几个同学悄悄地来到我的身后,冷不丁地伸手抢走了我的所有玉米饼, 并大声地说:“同学们,程刚偷偷在这里吃好的,该不该罚……”同学们大声地回应着。
⑤王老师把饼分给了大家,不一会儿就被大伙吃光了。突然,好几个同学向我走来,问我这个饼子是在哪儿买的。此刻,那种自卑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我的脸就像在发烧,真的坚持不住了,直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安慰我了,这只是我妈给我做的粗粮饼。我家里穷,买不起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说完,我的泪便掉了出来,同学们都愣在了那里。
⑥王老师走了过来,对我说:“程刚,老师真心地告诉你,第一,这个饼真的很好吃,大家好多是城里的,真的没吃过这么香的玉米饼。第二,你不应该哭,而是应该骄傲地笑。昨晚你母亲来过了,拿着两个面包和两根火腿肠,你去义务劳动了,她把东西交给了我,说你明天拿着粗粮和大伙出去不好。你母亲为了买这点儿东西,舍不得钱坐车,走了3个小时……不管你认为这几个加糖的玉米饼能不能拿得出手,我都认为这是今天这里最好吃的东西。饼里加了糖,这是你最甜的人生,因为在你成长的路上,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更有一位为了生活在努力改变的母亲,这是其他同学都体会不到的,也享受不到的。你所享受的这份爱,是独有的。”
⑦我有些惊讶地看着王老师,泪水突然止都止不住。在这些真诚的话语里,我看到了卑微的力量,也看到了珍贵的贫穷……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按要求填空。
A.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1) 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甜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B.我(2) 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
要求:(1)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心理活动的词。
(2)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神态的词语。你是如何理解第⑦段加点词语“珍贵”和“贫穷”的?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母亲都会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感想。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六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地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分)
你如何理解第⑤段“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教诲
崔鹤同
巨象集团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一天下午,大厦楼下的花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剪低矮的灌木。
突然,一团卫生纸抛落在刚剪过的灌木上。白花花的卫生纸在青翠的灌木上显得特别刺眼。老人抬眼望去,是坐在花园边一张长椅上的一位中年妇女扔过来的。中年女人一边嘴里对身边的孩子说着什么,一边满不在乎地看着老人。老人什么也没说,捡起那团纸丢进了旁边的垃圾筒。
这时,又一团纸飞了过来。“妈妈,你要干什么?”儿子奇怪地问。中年女人只朝老人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吱声。这次,老人仍然没说什么,走过去将那团纸放进了垃圾筒。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如此这般,老人一连捡起了中年女人扔的六团纸,但他始终没有流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我希望你明白,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只能跟这老园工一样没有出息,只能干低贱、卑微的工作!”中年女人指着老人在教育儿子。
这时,老人才明白,中年女人生气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她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自己则成了她“现身说法”的“活教材”。
老人听到中年女人的话,放下剪刀走过去说:“夫人,这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巨象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中年女人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趾高气扬地说:“我是巨象集团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老人拔了一个号码,简单地说了几句话。中年女人又乘机教育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只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千万要努力啊!”
这时,中年女人突然看到巨象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负贵人急匆匆地走过来,满脸堆笑地迎向老人,毕恭毕敬地站好。老人指着中年女人对来人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总裁先生,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应声答道。
老人走到男孩面前,抚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虽然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你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摘自2008年第9期《科学大众》,有删改)以下是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对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是老人对中年女人教子意图和方式方法的觉察。 |
B.“现身说法”是指中年女人的教子方式,她以自己为例证对儿子进行了教育。 |
C.“活教材”是指老人,中年女人认为这老人是不努力学习因而没有出息的典型。 |
D.作者有意在“现身说法”“活教材”上加引号,使它们带有了明显的否定意味。 |
你认为,这位母亲在教育儿子时有哪些失误?(4分)
文中的巨象集团总裁给你怎样的印象?(3分)
综观全文,对标题“教诲”应作怎样的理解?(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柯登地
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哥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以上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绝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这2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后期,将其中3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作比较,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差异不在智力而在性格。最有成就的20%者,性格明显带着傻劲儿。这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那么有杰出的成就者,就一定有卓绝的才智吗?
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心、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摘自2006年7月《中学生》,有删改)
1. |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相左: (2)读: |
2. |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
3. |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4. |
作者建议重写词典中"天才"的释义,依据作者的意思应该怎样重写呢?
|
阅读《每个人都有影响力》一文,回答问题。(共10分)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一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⑤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⑥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⑦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作者查一路)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的链接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出理由。
【链接材料】2012年3月,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学分队携手社会爱心企业,共同为白羊小学捐建了电子阅览室,并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使用电脑。该团队自成立以来已组织了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爱心活动数十次。郭明义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坚守中凝聚起越来越壮大的爱心大军。在他的感召下,100多支爱心分队遍布全国,成员达数万人之多。你的父母对你的行为习惯有怎样的影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阅读《一只空瓶子的温暖》一文,回答问题。(共10分)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作者魏得强)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人 物 |
事件 |
心理反映 |
女儿 |
把空瓶子放到垃圾箱旁 |
爸爸想教育女儿 |
爸爸 |
捡回瓶子 |
女儿__________ |
女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爸爸惭愧 |
爸爸本想教育女儿不要浪费,教育过后,为什么“忽然有些惭愧了”?
赏析下面句子。
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第⑦段中划线的词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