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连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注】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捕盗贼,督课郡国课:考核 |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过 |
C.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纳:采纳 |
D.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明:通晓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隽不疑谙于“刚柔之道”的一组是( )
①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 ②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③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④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⑤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史收缚 ⑥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隽不疑拜见暴胜之时,举止高雅从容,谈吐不凡,使暴胜之深感敬佩,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
B.隽不疑做京兆尹时,审理属县案件多有平反,这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囚犯中如果没有能够被释放的,他的母亲就会很生气,并因此不吃饭。 |
C.因为卫太子获罪于先帝,逃跑在外而不接受死刑,而如今才来到皇城自首,所以隽不疑认为他有罪,命人当场拘捕。 |
D.隽不疑处理大事的才能在朝廷中很受官员们的钦佩,官员们都觉得赶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高仙芝,高丽人。年二十余,以父功补游击将军。数年,父子并班。仙芝美姿质,善骑射,父犹以其儒缓忧之。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不甚知名。后事夫蒙灵察,乃善遇之。开元末,表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①,其王为吐蕃所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羁属吐蕃。自仁琬以来三讨之,皆无功。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入握瑟德②,经疏勒③,登葱岭,涉播密川④,遂顿特勒满川⑤,行凡百日。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仙芝乃分军为三,使疏勒赵崇玼自北谷道、拨换贾崇瓘祐自赤佛道、仙芝与监军边令诚自护蜜俱入,约会连云堡。堡有兵千余。城南因山为栅,兵九千守之。城下据婆勒川。会川涨,不得度,仙芝杀牲祭川,命士人赍三日糒集水涯,士不甚信。既涉,旗不沾,鞯不濡。兵已成列,仙芝喜,告令诚曰:“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遂登山挑战,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斩五千级,生禽千人,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万计。
仙芝欲遂深入,令诚惧,不肯行。仙芝留羸弱三千使守,遂引师行。三日,过坦驹岭,岭峻绝,下四十里。仙芝恐士惮险不敢进,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先语部校曰:“阿弩越胡来迎,我无虑矣。”既至,士不肯下,曰:“公驱我何去?”会二十人至,曰:“阿弩越胡来迎,已断娑夷桥矣。”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娑夷河,弱水也。既行三日,越胡来迎。明日,至阿弩越城。遣将军席元庆以精骑一千先往,谓小勃律王曰:“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王及妻逃山穴,不可得,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急遣元庆断娑夷桥,其暮,吐蕃至,不克度。桥长度一箭所及者,功一岁乃成。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注]①国名。②③④⑤均为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以女妻:嫁给
B.会川涨,不得度会:恰好
C.衣阿弩越胡服来迎衣:穿
D.吐蕃至,不克度克:克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父功补游击将军父犹以其儒缓忧之
B.其王为吐蕃所诱拔其城
C.乃潜遣二十骑功一岁乃成
D.城南因山为栅乃出降,因平其国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仙芝“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
②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
③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
④急遣元庆断娑夷桥
⑤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
⑥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仙芝容貌俊美,擅长骑射,起初不太知名,后来受夫蒙灵察提携,才担当重任。
B.由于小勃律国的原因,唐王朝的二十多个附属国都依附了吐蕃,唐王朝多次征讨小勃律却都无无功而返。
C.高仙芝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果敢进兵,大败敌军,一举攻克连云堡。
D.高仙芝与边令诚击破小勃律国后,又招降了小勃律国的国王,随后从连云堡班师回朝。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言文材料断句。
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
②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chà,夸耀)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僭:侮蔑 |
B.今太后以小节苟礼责望梁王望:埋怨 |
C.即欲以侘鄙县 鄙:边远的地区 |
D.其后安国坐法抵罪坐:触犯 |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 B.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予以愚触罪 |
C.太后喜曰:“为言之帝。” | D.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由于倍受窦太后喜爱,就私自设置丞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并且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几乎招惹祸患。 |
B.由韩安国话可知,梁孝王在七国叛乱时,派军队打退叛军,为阻止叛军西进,保卫太后和皇上立下功勋。 |
C.由于韩安国明于事理,善于剖断,终于通过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嫌隙。 |
D.选文中着重肯定了韩安国有谋略、有才智、为人宽厚、能为国举贤等优点,也提到了他的缺点。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徠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选自《旧唐书•一百九十卷下》)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家焉家:安家 |
B.亟召白亟:屡次 |
C.白坐长流夜郎坐:由于 |
D.遂辟为从事辟:征召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白嗜酒好饮的一组是
①已卧于酒肆矣②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③日与饮徒醉于酒肆④召入,以水洒面
⑤顷之成十余章⑥尝沉醉殿上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本人喜欢饮酒作诗,因此他结交的几位书生也都具有这个特点,“竹溪六逸”可谓情趣相投。 |
B.李白因道士吴筠推荐而奉诏入朝,却又因为经常喝醉酒而被逐出朝廷,从此只能是浪迹江湖,无缘仕途。 |
C.李白生性狂傲,放荡不羁,月明之夜与朋友驾船由采石到金陵去,他也身穿宫锦袍,表现出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
D.贺知章见到李白后赞赏他是天上贬下来的仙人,李白诗歌超凡脱俗的成就和奔放豪迈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路人怅焉,乃复沉没取之。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晋书•隐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辟:征召 |
B.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经年:一年 |
C.路人不取,固辞固:坚决 |
D.翻于是不逆其意逆:接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徒步而归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
C.乃复沉没取之 良乃入,具告沛公 |
D.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
其皆出于此乎上文中反映郭翻自甘淡泊的一组句子是()
①辞州郡辟 ②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 ③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④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 ⑤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⑥复沉刀于水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1. |
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
2. |
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
"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
4. |
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1)(2) |
5. |
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