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①,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②庙碑》)
注:①焄蒿凄怆:熏香祭祀引起凄怆的感情。②韩文公: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刺史恶之,按其狱按:查办 |
B.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抵:抵偿 |
C.愈终狂疏,可内移疏:粗疏 |
D.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榜:诏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三日,乃送佛祠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B.过期不赎,则没入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D.如水之在地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直言无所忌。他认为华阴令柳涧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结造成的,上书请求治刺史的罪。后御史重审此案,韩愈受到了牵连。 |
B.韩愈为官能够造福百姓。因有人从中作梗,韩愈从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州他赎买七百多奴隶,让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 |
C.韩愈聪明敏锐,不会诡诈善变;能够始终如一地接纳提携后进之士,经他指导的“韩门弟子”中像孟郊、张籍称名于当时。 |
D.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兴办教育,潮州人信仰、缅怀他。作者以“凿井得泉”为喻说明韩愈对潮州深怀眷恋之情,为韩愈正名。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2)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3)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
与吴质书
魏·曹丕
①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②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①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③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②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④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⑤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⑥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③,裁书叙心。丕白。
(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
注:①指徐干、陈琳、应瑒、刘祯等。 ②相传尧让位给许由,许由不受,隐居于箕山。 ③“于邑”同“呜咽”。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离:离散 |
B.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遂:如愿 |
C.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逮:及、达到 |
D.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更:经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善刀而藏之 |
C.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多于南亩之农夫 |
D.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各项关于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昔年疾疫流行,曹丕的很多文友相继病逝。他痛失知己,伤心不已,曾将亡友的诗文遗作整理,辑录成集,以作纪念。 |
B.文章以伤逝为主,追念旧游,哀悼亡友,自伤年高,表现了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惆怅。 |
C.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作者与包括徐伟长在内的建安七子各人的交往,第三段更对建安七子的德行、才学及其诗文予以详细地评述。 |
D.这篇书信体抒情散文“前段念往,后段悲来”,有一层慷慨悲凉的情感色彩,这与当时已为帝的曹丕遭逢建安时期战乱不无关系。 |
阅读下面文言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菜,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论曰:昔魏齐违死,虞卿解印;季布逃亡,朱家甘罪。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①,多见其不知量也。(《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婴疾甚之乱:遭到因疾恶过甚而招致的灾祸。婴:遭受,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引钦谓曰引:拉、拽 |
B.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差:缺欠 |
C.至乃捐城委爵委:丢弃 |
D.起家拜少府,皆不就起家:自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视为止,行为迟 |
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故乡人号之“驼” |
C.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以刺史非其人汝其知也邪?汝其知也邪?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名知天下,在逃亡过程中,得到很多人无私的帮助。文中特别叙述了李笃的仁义之举,他不仅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了张俭,而且还说服了毛钦带兵而去,最后得以送俭出塞。 |
B.中平元年,张俭回到家乡,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一一回绝。建安初,不得已而为卫尉,当见到曹氏权势渐重,萌生篡位之心时,他便闭门谢客,不参与政事。 |
C.作者在篇末评论中认为张俭的贤能是无可置疑的,同时,还指出张俭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力量对比认识不足。 |
D.张俭疾恶如仇,他上书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种种罪恶,并请求加以诛杀,因而与侯览结下仇怨。这是朝廷追捕张俭的直接原因。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曰:“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曰:“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簿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曰:“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曰:“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日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右收燕、赵,济河而南南:向南面
B.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发:揭发
C.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善:友善
D.帝拔剑断豕,顾笑曰 顾:回头看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然事亲以孝闻 / 不然,籍何以至此 B群豕突出于林 / 又以其无礼于晋
C.李靖因袭破之 /因击沛公于坐 D故俭雅与秦王游 / 失其所与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俭忠于唐王室的一组是()
①事亲以孝闻②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③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④命趋还舟,捕反者
⑤身幽辱而不忘朝廷 ⑥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
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
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带兵击败突厥立下大功。 |
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2)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遮:拦截 | B.介子阳引去阳:通“佯”,假装 |
C.我去之西国矣去:到 | D.王谢服谢: 谢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王苟不教匈奴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C.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①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②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⑥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A.②④⑥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王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
D.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2)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②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③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去就:舍生就死 |
B.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臧获:奴婢。古代称奴为臧,婢为获。 |
C.且负下未易居负下:背负罪名的情况下 |
D.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自引:自我引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仆虽怯懦,欲苟活今虽欲自雕琢 |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
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D.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B.仰观宇宙之大 |
C.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清代储欣在《古文菁华录》评价《报任安书》时说:“激昂悲愤,自有文字以来第一书。……大约以‘辱’字为骨,以著书立名为宿。”请结合储欣的评价,简述上面三段文字。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