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 A.阶级立场不同 | B.政治主张的分歧 |
|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D.社会性质的差异 |
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
|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
|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 |
|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
|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
1979年5月1日,《厦门日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下复刊,复刊号的头版头条标题为“工人阶级要打好重点转移第一仗”。这里的“重点转移”指的是()
| A.反对“台独”势力的进攻 | B.大搞阶级斗争 |
|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D.抗击全球性经济危机 |
下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
|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
|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
| A.汉高祖认为秦灭亡于暴政 | B.汉代封建王侯是主体制度 |
| C.汉代诸侯国规模远逊于周 | D.汉代制度对秦制有所承袭 |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 A.实行皇帝制 | B.实行三公九卿制 |
| C.实行郡县制 | D.厉行文化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