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前面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向西方学习。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A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此书中阐述了怎样的指导思想?有何意义?
(2)图B代表了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此派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3)图D中的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由谁创办的?这场新文化运动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后期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4)由图A、图B到图D体现出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怎样的层次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材料二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有的还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三: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朝推行重农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合作化以前的个体经济与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有何区别?中央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6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
(2)概括材料二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一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之羞》是“黑幕揭发运动”中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作者是被誉为“耙粪”英雄的林肯·斯蒂芬斯,1901年他受邀担任《麦克卢尔》总编辑,在1902~1903年间,实地调查了圣路易、明尼阿波利斯、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和纽约等地的政治状况,残酷的现实触痛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他连续在《麦克卢尔》发表了六篇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在1904年汇总,以《城市之羞》为名结集出版。《城市之羞》把矛头直接指向政治腐败,对政党党魁和企业主勾结控制政府、行贿受贿、践踏民主、甚至有组织犯罪等现象予以曝光。文章材料丰富详实,而且“指名道姓、写出具体日期、贿赂的金额、讨价还价和最后分赃的数额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呼唤公民自身,拯救道德沦丧”,“为自治而斗争”。这部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美国城市的政治改革和市政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城市之羞》对哪些政治腐败现象予以曝光?(6分)
(2)《城市之羞》是“黑幕揭发运动”中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黑幕揭发运动”有何影响?(9分)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震惊世界。围绕着西安事变,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各方纷纷表态。
①日本等国的势力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谴责张、杨,以便乘机大规模侵华。
②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坚决反对讨伐张、杨,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
③英美等国势力也担心蒋被杀,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统治地位前提下,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
④张、杨为停止内战,要求抗日发动政变。但面对复杂的形势,骑虎难下,急切盼望中共协调解决危机。
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祸国殃民政策,强烈要求杀蒋。
⑥中共及其领导的力量从大局出发,为了民族的利益,力争和平解决事变。
请问:以上表态的势力里面,你认为应该还缺少哪几种较重要势力的表态?他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