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有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
|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
|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
|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
法国戏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一段自白:“因为您是大贵族,你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你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这段自白蕴含的思想主张是
A反对神性,提倡人性 B。反对特权,主张平等
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
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人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
| C.影响了商民的收人 |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
《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 A.两极格局瓦解 | B.世界新格局形成 |
| C.多极化趋势出现 | D.区域集团化发展 |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 |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
| 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 |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