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以下是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以废弛,何以肃边威远?——《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
材料三: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用旗绿弓箭刀矛抬鸟枪旧法,断不足以制洋人,并不足以灭土寇……凡绿营额兵,疲弱勇营,酌加裁减,其饷即加新练之队。”
材料四:“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所有交通干线。——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
(1) 材料一、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2材料三中李鸿章提出了什么主张?为此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结果如何?
(3)比较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建立海军与西方列强建立海军的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1972年9月25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国宴欢迎田中首相访华。在周恩来致欢迎词后,田中致答词。在谈到侵华历史时,他表示:“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第二天上午,中日双方举行外长会谈,具体讨论联合声明的内容。日方条约局局长高岛益郎首先发言,对日方方案作了说明。他提出了四点意见: ……(四)关于战争赔偿问题,蒋介石在缔结日台条约(1952年签订)时已宣布放弃战争赔偿,因此没有必要再写入联合声明中。
材料二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的历史渊源久远。历史上中日两国间的交流就非常频繁。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学生,从遣唐使开始,日本就开始复制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等许多方面。然而,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日本而言,中国都是一个侵略的对象。二战以后,中日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通过田中角荣等一些人物的努力,两国间的关系逐步走向了正常化。站在21世纪的入口,展望未来中日两个大国间的关系,相信友好关系会继续,但仍将存在很多问题和波折。
(1)材料一中田中首相所说的“添了很大麻烦”是指什么?他这种说法是否合适?为什么?
(2)材料一中日方条约局局长认为战争赔偿问题“没有必要再写入联合声明”,他讲话的根据是否成立?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日本侵略中国有哪些主要表现?影响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苏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杆,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杆举,挑落了几块檐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
材料二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材料三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 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1)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之时的一个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请结合所学,解释“情势”。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有何体现?
(4)根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主要表现。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基本实现,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远古时代,长江、黄河流域就是我国先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也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请按前述四个方面分别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若干史实。

《墨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纟參,此其分事也。”上述材料描述的生产方式出现于何时?农民“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为什么能够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