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次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旧金山会议 | D.26届联大 |
《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收 |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中国的成立 |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对这一方案的评述,正确的是
A.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 B.表达了反抗列强侵略的诉求 |
C.提出了建设近代化国家的设想 | D.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 B.维持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
C.促成统一作战,确保民族大解放 | D.坚持正面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平津战役 | B.淞沪会战 | C.渡江战役 | D.百团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