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回归理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分地区、分规模城镇化质量指数情况。
注:城市规模按《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0年)城区人口分类。分地区数值为各地区城市指标的平均值。分规模数值为各种规模城市指标的平均值。
(1)根据表4信息,简要概括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近年来,关于“空城”、“鬼城”的报道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C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坚持调结构、转方式的基调,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避免了“空城”现象:一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着力推进人的城镇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二突出节约集约,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质量和效益;三突出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四突出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五突出改革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市推进城镇化是如何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来避免“空城”现象的。
材料三: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又被称为“共同沟”,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由于共同沟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道道蛛网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等,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道路的附属设施集中设置于共同沟内,使得道路的地下空间得到综合利用,腾出了大量宝贵的城市地面空间,增强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创造良好的市民生活环境。
(3)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共同沟”对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启示。
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才有了重要进展。但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世界难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6分)
(2)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4分)
某校高一学生就“政府如何进行科学决策”展开了课堂讨论。
甲认为:“公民有权知道决策的内容。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政府形成科学的决策。”
乙认为:“只有让专家学者参与论证,才能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丙认为:“政府在决策时只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能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1)公民参与决策的方式有哪些?
(2)请你对以上观点进行评析。
近年来,衢州市政府各部门适时发布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重要决定、重大事项等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平台作用,不断扩大网上服务项目的范围,积极建立社情民意绿色通道,让全体市民不出门、不见面、不上访就可反映紧急突发事件、生产活动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社会公示、听证、论证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政府公开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有什么意义?
(2)在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决策过程中,你认为政府部门应公开哪些内容?(至少两项内容)
在我国“公推公选”的干部人事改革正在各地逐步深入。在“公推公选”中,候选人不再是指定,只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条件,通过审核,就可以成为候选人参与竞选。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向选举群众作了庄严承诺。当地群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很高,有些地方对候选人提问时,百姓参与十分踊跃。当地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物质和资金保障。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中反映了我国民主的哪些特点?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和就业结构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与就业规模缩减的矛盾。2008,全国就业总人数仅比上年增长0.6%,远远低于1979-2008年30年来年均2.2%的增长速度。2009年,尽管我国已安排新增就业人数1100万人,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近两年仍在持续上升,2007年失业率是4%,2008年失业率是4.2%,2009年失业率是4.6%。预计今后几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人数至少在220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一般在800万-1000多万之间。可见今后几年,每年都将有1200万-1400万人仍无法就业,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
另一方面,面临着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不适应的问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出现了一些传统行业不断出现大批人员失业,而许多新兴的产业和行业又出现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现象。据统计,近两年来,我国技能型劳动者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所占的比例不到5%。
结合上述材料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