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突出了最初的家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分析其原因。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家的深刻内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不用说,《乐记》、《诗品》、《文心雕龙》、诗文话、画说、曲论以及无数挂出牌子来讨论文艺的书信、序跋等等是研究对象。同时,一个老实人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探讨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礼节性的表了个态。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质”是“历史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忘记,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未必都说得上有什么理论系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断思想①。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断思想②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断思想③,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
(节选钱锺书《读<拉奥孔>》)
1.“言论常常无实质”的“实质”是指什么?
答:“实质”是指
2.文中与加点的“三言两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是:
3.文中有三个加点并标了序号的“片断思想”,它们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②和③;①和③
4.“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这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
西溪的晴雨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搡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亦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戴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7.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1)文章中作者称自己为“难度的俗物”的原因是什么?

(2)概括文章中“俗益”所包含的内容。

18.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
湖有什么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19.作者在文章收笔,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请问,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汉子精神李国文
  有一次,画家韩美林告诉我,他正要做一件大作品,计划为项羽塑一尊顶天立地的雕像。我为他这壮举的构思,不由得击节赞赏。他说地点定在这位英雄愧对故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处。
  就这处江边,项羽“令骑者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忽然,项王见重重包围着的汉军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指而问:“若非吾故人乎?”汉骑司马吕马童一惊,马上也认出了对方,赶紧告诉身边的另一汉军将领王翳:“此项王也!”项羽对这两个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死。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胜利者总是有理。所以,历朝历代的失败者,总是会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但韩美林说:我就是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
  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为这位失败者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强者之歌,题曰《绝句》,只二十个字,给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作出了最高的褒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最早为项羽唱赞歌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有胆有识的勇气,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写作《史记》时,已经是身陷缧绁的罪人,看来项羽的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够秉笔直书的力量。
  李清照也是一位失败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无不使这位具有高超才华的女子抱憾终生;司马迁也是一位失败者,受诬,冤狱,蚕室,幽闭,连做人的资格都丧失殆尽,唯有埋首在竹简中著书立说,苦度残年。所以,这两位文学大师来写项羽这位历史上的大失败者,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林对西楚霸王投注进去这么大的感情,也许和他本人也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有关。几十年来,他饱尝或被席卷,或被高压,或被责难,或被修理的种种滋味,所以,他刀砍斧凿下雕刻出来的项王形象,不光是情态上的维妙维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试想一下,这位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横刀马上,面江而立的西楚霸王,有数百米高,几乎等于一座山,兀立于滔滔长江之滨,那英雄末路的悲壮感,那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武感,这该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啊!
  我觉得,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也许,近年来,读多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而较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所以,每当看到美林的雕塑绘画等大作品,马上就会涌上来此人真不愧为一条“汉子”的感喟,而且,他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汉子精神”,也使我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因之激动不已。
  翻开中国史,凡盛世,总是政治上产生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文化上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的开元元年,而洛阳龙门石刻,也是到了盛唐,达到巅峰状态。因此,我在想,当我们跨入21世纪,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长江之滨矗立起来,这对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一点象征意味的。
14.文中的“汉子精神”指的是怎样一种精神?作者为什么认为“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
(1)
(2)
15.韩美林为什么偏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请说出两点理由。


16.文中提到李清照和司马迁,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


17.你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和现代,还有哪些人堪称“汉子”?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杜鹃周晓枫
善良与无知的结合往往意味着悲剧的开始,它已为恶的孵化准备好适宜的温床。一对伯劳忙碌着,沉浸在即将做父母的喜悦中。它们不知道,一个不动声色的阴谋业已酝酿成形,现在它们正以自己的体温使之日益壮大。
杜鹃的寄育性广为人知,它不会筑巢,于是便把卵产在别人的巢中。这个笨拙且自私的母亲,就像抛弃私生子一样,生产之后迅速弃婴,然后在旁边隐匿起来。杜鹃具有魔术般的本领,它可以根据寄主的不同,来改变卵的大小和颜色,甚至以假乱真——我们难以理解这种诡异的改变,罪行会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于是这枚赝品蛋潜伏下来,寄主误以为这也是亲生骨肉——不要以为恶具有魔鬼般易于辨别的胚胎,恶在最初未暴露任何端倪,它是平凡的,甚至看起来如此孱弱。
善良与无知的结合往往意味着悲剧的开始,它已为恶的孵化准备好适宜的温床。一种犯罪的遗传本能开始作祟。它把同巢的卵或雏鸟慢慢拱到自己背上,然后猛然直立身体,把它们一个一个摔出巢外,直到独霸全巢。其实,恶比善更关注别人,因为必须建立在对他人的侵害上,才能成就恶的业绩。杜鹃孽子茁壮成长而伯劳所有的亲生骨肉都被残害了……一个恶的诞生要葬掉数倍于它的善,来做肥沃的底肥。杜鹃的养父母并未察觉眼皮底下的谋杀,依然不辞劳苦地哺育着仇人,甚至这个怪异的孩子比自己大了许多倍,它们也丝毫没有怀疑。我不知道是否善与无知或善与被迫的配合,许多恶只停留于恶念和恶意,而不会变成实质性、破坏性的恶性。
半个多月以后,杜鹃雏鸟已膘肥体壮,它抖抖羽毛不辞而别,全然忘了养母的恩情。伯劳、画眉、柳莺……众多的善鸟年复一年充当着父母的角色,捐献自己的孩子供杜鹃杀害……而这后面,并没有跟一个觉悟之后的处复仇故事。这竟然是大自然的法律,犯罪不需要偿付任何代价。
我认为杜鹃是品性最残忍的鸟。隼是食肉性的鸟,但是它不在自己的屋檐下捕食。因此一些从俄罗斯来到北极育雏的红胸黑雁,大胆地将巢建在与天敌隼比邻而居的地方,这是为了让狐狸慑于隼的威力而不敢接近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危险的技巧。但即使雏雁从隼的巢边经过,隼也恪守着原则绝不去碰它们——其中显然有种别样的磊落。杜鹃不然,它破坏了最基本的道德,其卑鄙和冷酷无可辩驳。
然而,与此有着鲜明对比的,是杜鹃赢得的好名誉。声声啼血的传说,指认杜鹃为蜀帝的冤魂所化。还有的说它是忧心报国的志士、肠结乡愁的游子或哀伤哽咽的佳人。春末夏初,杜鹃的四处鸣啭,好象是在催人赶上农时“快快布谷”,所以杜鹃又叫布谷鸟,据说谷穗和福祉会随它恳切的劝告一同到来。没人追究以往的血案,农人们满怀喜悦地聆听它的啼啭,并不是带来了阳光和雨水,但它选择了适当的时候,选择了适当的声音,所有的功劳便归尽于它。不是创造,而是利用——从中我们看到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
1996年春天,一对杜鹃停落在北京贞桥附近。后来,雌鸟被人下网捉走,雄鸟便在上空悲切啼叫,数日不止,直到声音嘶哑,仍不肯飞走。这让我在一概的气愤中停顿下来。没有一个坏人会是千疮百孔绝对意义的坏,所有的形象都是立体的,不能被框入一个狭小的人为概念——因此,我必须辩证地看待每一个人,甚至是一只鸟。
14.试简要分析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下文,说说第1段中“一个不动声色的阴谋”具体指的是什么?杜鹃的“恶”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其卑鄙和冷酷无可辩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6段中句末说:“从中我们看到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分析概括文中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何理解本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鲁迅的馈赠
孙郁
在现实生活里,鲁迅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横眉冷对所有的人,而是一个非常真性情的人。记得鲁迅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教书的时候,很多学生成为他的粉丝,追随他一起到上海。鲁迅经常慷慨地资助困难中的学生,这种关怀与爱,显得非常感人。那时候,有许多年轻人的作品出版不了,鲁迅也常常会拿自己的钱给他补贴出版。
他写文章的时候也愿意开玩笑,他自嘲自己说的玩笑是“猫头鹰的声音”。鲁迅的好多朋友都是有个性的,不那么正襟危坐,比如郁达夫。郁达夫就很好玩,喜欢写一些士大夫的诗画、旧体诗,喜欢写一些旧小说。鲁迅觉得这个人很真,很可爱。萧军也是这样,东北人,有时候非常粗野,但是鲁迅很喜欢他。萧军给鲁迅写信,说“自己的性子是否要改一下”,鲁迅说不要改。
生活中鲁迅很率真,完全是那种性情中人,鲁迅早期的朋友和鲁迅闹翻了,为什么闹翻的?因为鲁迅觉得“这些人有的时候在那里莫名其妙装孙子”。其实,他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名人。
在我的了解中,鲁迅的爱好很多,他喜欢买画册,看外国电影,他买了大量的汉砖、拓片,各种各样的文物。鲁迅对现代画派也很喜欢。而且鲁迅特别注重风俗的研究,对地域文明有特别的感受。由此而来,他翻译了很多这方面的书。
鲁迅穿着很朴素,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以至于这种打扮带来了很多麻烦,经常受到羞辱。有一次鲁迅去银行取工资,但银行里的人不肯把钱给他,因为他们不相信穿着破烂的人有能力取这么多钱。还有一次警察看到鲁迅提着箱子,就要求开箱检查,因为他的样子像是在卖鸦片。而鲁迅在进出大楼时被保安轰出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弊端刺向文人墨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专家评介,鲁迅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今天我们读他的作品依然感觉到河的流淌。为什么鲁迅还在流动?就是因为他不是什么,没有成为什么。鲁迅永远是一个进程接一个进程。鲁迅思想不断在发展。人要不断选择,不断地和“那些使自己成为非我的东西相抗争”。鲁迅坚守自己的个性,他对自由主义等等都有提防,但最主要的还是提防自己,“提防自己成为社会的废物”。
鲁迅晚年每年都要翻译两三本书,如果把鲁迅和同时代的学者胡适作比较就可以发现,胡适的思想和智慧在30岁就已经停止前进了,而鲁迅在50岁的时候依然在不断发展。从成就上看,我认为鲁迅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因为鲁迅要翻译、要输血、要新鲜的东西,他警惕自己成为过去思想的奴隶。而胡适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有学问的,但是他到40岁以后就没有什么作品问世了。
鲁迅的思想作为一个过程,依然可以给今天每一个人带来启发。因为我们也在这个过程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享受与趣味,有那么多变与不变的东西。在他的坚守里面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丰富的鲁迅,一个用世俗语言无法描述的鲁迅。
(选自“中国作家网”2009.04.09)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经常慷慨地资助困难中的学生,也常常会拿自己的钱为无法出版作品的年轻人补贴出版,所以鲁迅是非常真性情的人。
B,鲁迅有很多朋友。他的朋友有许多都是很有个性的,比如郁达夫和萧军。特别是萧军,东北人,有时候很粗野,但鲁迅很喜欢他。
C.鲁迅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名人,他不是什么,没有成为什么,他只有一个进程接一个进程,所以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
D.鲁迅对一些达官贵人、社会闲人常常讽刺挖苦,甚至“横眉冷对”,但他很有操守,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E.作者把胡适与鲁迅作比较,意在突出鲁迅的学问之大。因为胡适是很有学问的,但鲁迅的学问比他更大,鲁迅到晚年每年都还要翻译两三本书。
13.作者说鲁迅是“性情中人”,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这一点?(4分)
答:
14.今天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依然感觉到河的流淌,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