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儒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 A.唐太宗代替宰相行使权力 | B.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
|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 D.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 A. |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
| B. |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
| C. |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
| D. |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 | 克己复礼 | B. | 礼法兼用 |
| C. | 民贵君轻 | D. | 选贤举能 |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 | 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
| B. | 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
| C. |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
| D. | 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 B. |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
| C. |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 D. |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 A. | 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
| B. | 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
| C. | 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
| D. | 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