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己经成熟了。”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
| A.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 |
| B.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
| C.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 |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其“伟大”是通过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而表现出来。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②“天赋人权”学说的提出和实践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④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化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它是时代发展永恒的烙印和缩影。”下列图片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流行女装,两者的共同点为
| A.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 B.追求时尚个性 |
| C.体现中西合璧风格 | D.政治色彩浓厚 |
下图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京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迁移:缘于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危急 |
| B.前两次迁移:具有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意义 |
| C.第三次迁移: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北平 |
| D.第四次迁移:造成文物大量流失海外的局面 |
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在通商口岸开办“洋行”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示意图反映了
| A.洋行激增遍布城乡各地 |
| B.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方式 |
| C.关税主权因此遭到破坏 |
| D.中国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改革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改革措施 |
评价 |
|
| A |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
削弱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 B |
马丁·路德改革:因信称义 |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
| C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
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
| D |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 |
开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