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天的到来
许锋
①冬日的北方总是苍凉的,黄河也因寒风的侵袭而变得冷酷。出门行走,人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风的刁钻让人的身体蜷缩与萎靡,此时对于阳光的念想超过任何时候。蜂窝煤开始走街串巷,让人们以最原始的方式抵抗风寒;传统的暖气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姗姗而来,却给有些人增加了许多烦恼,价格涨了,热度不够,冻得够呛。而我尤其敏感的是,在以往的任何一个冬天,我的父亲正在病床之上喘息与呻吟,他病弱不堪的躯体对温暖与阳光的渴盼甚至更早。那时南方还无处不弥漫树香、草香、花香、雨香,他却无福享受,他需要使劲熬过冬天,一股劲熬到春天——北方的春天。可是,在这个冬天来临之前,他进入另一个世界,永不回头,我不再牵挂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冷暖,他也不用再看冬天的眼色。
②其实,北方的冬天就这个性子,那始于秋末结于春初的磨砺或者竟促成了北方人粗犷的性格与秉性,也让我的父亲曾经像荒漠里的草,生命表现得无比坚韧与顽强,面对那类似刻刀的季节,心甘情愿地被时时雕刻,于是,他的性情,他的情趣,他面对生命与生活的态度与观点,让我觉得人与自然的无比亲和。
③但我也知道,冬日的北方并不全如此,一些地方似乎要与北方的冬划清界限——记得一年冬初时,我到过甘肃的成县,在此之前,我一直不知其有“陇右小江南”之称。进入小城,我发现那里的确是秀美的,竟领略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壮观。比起我的故乡兰州,她明显多水,空气潮湿,水分子仿佛在手上脸上慢慢浸润。漫山遍野都是葱郁的树木,正欣赏与行走间,雨已开始和我捉迷藏,眼见头顶这块天空碧蓝如洗,不远的高空那块天却已大雨瓢泼,像一对默契的小姐妹调皮着、玩耍着,在苍穹之上追来逐去。而远处的山崖不但突兀可见,还呈现黑色,像喷了浓重的墨。近处都是田,我清晰地看见麦子还在茁壮生长,花椒树散发的浓香让人沉醉。那是我在北方从未见过的冬天。北方竟有这样的冬天!
④我兴致浓郁地进入一间“农家乐”,准备品尝那些生于乡间的地地道道的菜蔬,此时,院子里又猛地迎来一阵大雨瓢泼,然后天气突然变得极冷。我慌忙逃至屋内加衣,当地友人朴实地笑了,说了一句:“再怎么也是冬天了。”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⑤然后在很多个日子里,我还老想着成县的树、成县的雨、成县的崖、成县的小院、成县的菜、成县人朴实的笑。而真正的北方都市的冬天没有那么美妙,尤其进入供暖季,不清楚哪来那么多灰尘,先前它们都隐藏在空气之中或地表之上?在冬雨或冬雪的肆虐下它们原形毕露,此时你要有勇气或不得不沿街走一遭,再俯视你的裤脚,管你穿得雍容华贵还是克制内敛,一定是泥迹斑斑。甚至有些北方的沿海城市,空气仍然很糟糕,雾霾像幽灵似的不断侵袭着城市里的生灵,让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警醒,呵护自然是永恒的善举。
(节选自《冬天的到来》,有删改)文章写“冬天的到来”,为什么要写父亲?
请分析“再怎么也是冬天了”这句话中的“再”字包含的两层含义。
故乡的冬天与成县的冬天有何不同?现今北方城市的冬天变得怎样?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达到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对国家设施、法律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吃、穿、住、行属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B.政治、科学、艺术、宗教属于上层建筑
C.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即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2、“过去那样”指的是()
A、用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B、物质决定意识
C、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
D、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着它们在水中任意的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11)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第一段的作用。
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任选两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结合文章,谈谈石蚕的生存方式对你有哪些启示?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为什么说“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
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4分)
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4分)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一方面,实现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而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会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可以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又以创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理性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而一种创新文化的出现也不等于完成了文化创新。 |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
C.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代表着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 |
D.文化创新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同时担负着文化创新的功能。 |
下列不属于“文化创新”所追求的目标的一项是( )
A.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
B.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内涵,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
C.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赋予传统以生命,形成新的创新文化环境。 |
D.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不断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文化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B.创新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又包括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 |
C.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弘扬勇于创新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
D.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离开了传统或既有文化,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文/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6分)
答:
(3)请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答: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