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苏民无积蓄,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依。”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工匠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
| B.苏州是当时的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之一 |
| C.表明这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
| D.表明这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丝织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 A.一国两制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
1923年12月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目是:“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中国?”结果,回答国民革命的有725票,而其他选项的票数不足30票。这里的“国民革命”是指( )
| A.开展工人运动,夺取全国政权 |
| B.反帝反军阀,谋求中国的统一 |
| C.发动工农革命,实行武装割据 |
| D.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
根据图中王小丫的提示,你的正确选择应该是( )
| A.武昌起义 |
| B.秋收起义 |
| C.南昌起义 |
| D.井冈山会师 |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
|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
|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
| 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
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把俄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在( )
①革命后苏维埃组织掌握国家政权
②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
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