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区域气候分布图,完成各题。
有关④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 |
B.信风带控制时降水多 |
C.位于热带,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
D.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
下列有关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域典型植被是热带雨林 |
B.②区域因深居内陆而降水较少 |
C.③区域全年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 |
D.⑤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
下图为a和b两地同一日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X、Y分别为两地最大太阳高度,且Y的取值范围为0°~46°,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若X=70°,则Y必定为
A.0° | B.20° | C.40° | D.0°或40° |
若X=60°,则a地可能位于
A.马来群岛 | B.长江三角洲 | C.青藏高原 | D.华北平原 |
若X=67°,且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则此时
A.长江入海区正值咸潮多发季 |
B.武汉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
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 |
D.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 |
图甲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乙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⑤河岸d在洪水期相对于a、b和c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
B.街区的疏风防寒 |
C.街区的通风散热 |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
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古镇原有风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在古镇附近另建新城,你认为最适合新城建设的区位是
A.a | B.b | C.c | D.d |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某大陆最冷月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图中区域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可能出现于图幅的
A.中西部 | B.西北部 | C.东北部 | D.中东部 |
等温线总体走向由图甲到图乙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 | B.大气环流 | C.海陆分布 | D.植被差异 |
对h地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月份,该地午后多阵雨 |
B.图甲所示月份该地气温日较差总体大于图乙所示月份 |
C.图乙所示月份,该地多晴天 |
D.图甲所示月份,该地常遭台风袭击 |
小麦麦苗的旺长往往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为控制麦苗旺长,华北农民经常全家出动到麦田中“踩麦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小题。“踩麦苗”发生在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下列不属于小麦旺长期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是
A.土壤有机质丰富 | B.气候温暖 | C.降水充沛 | D.土壤墒情好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2011年乙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全国性农业基地。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城镇用地(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突出矛盾,下列表述,不能说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的是
A.乙省人口数量多,人均耕地少 |
B.乙省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 |
C.乙省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 |
D.乙省自然灾害频繁,耕地破坏、丢荒严重 |
新疆主要经济作物和主要的优势气候条件组合正确的是
A.水果——昼夜温差小 | B.甜菜——雨热同期,降水丰富 |
C.小麦——气候干旱,冰雪融水多 | D.棉花——多晴天,光照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