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 C.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以下贯穿远东近代历史最普遍的线索是
| A.学习西方,走工业化的道路 | B.学习西方走民主化的道路 |
| C.学习西方,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 D.学习西方,走民族解放的道路 |
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 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是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
|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
| 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
| 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