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兴趣小组在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有如下实验设计方案,该方案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编号 |
温度 |
催化剂 |
氯酸钾、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
生成1升氧气所需时间/s |
实验Ⅰ |
400℃ |
MnO2 |
1:1 |
153 |
实验Ⅱ |
400℃ |
MnO2 |
2:1 |
240 |
小芳在实验时,误把氧化铜当作二氧化锰放入加热,结果发现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Ⅰ】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Fe2O3)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
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开始产生气体时的温度(提示:开始产生气体的温度越低,表示反应速度越快)。
实验编号 |
实验药品 |
分解温度(℃) |
① |
氯酸钾 |
580 |
② |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质量比1︰1) |
350 |
|
氯酸钾和氧化铜(质量比1︰1) |
370 |
|
氯酸钾和氧化铁(质量比1︰1) |
390 |
【数据和结论】
(1)由实验 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实验所用的三种物质中,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
【反思】
(1)若要证明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 和 是否改变。
小林在实验时,联想到了渔民用过氧化钙(CaO2)增加鱼池中的含氧量,提出猜想Ⅱ。
【猜想Ⅱ】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可制取氧气。
实验装置 |
实验主要过程 |
![]() |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加入过氧化钙和水后,有少量细小气泡缓慢放出,在导管口几乎收集不到气体。该装置放置到第二天,集气瓶中只收集到极少量气体,震荡试管后仍有少量细小气泡缓慢放出。 |
实验结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 (填“能”或“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分析与反思】
(1)过氧化钙与水反应虽然没有快速收集到大量氧气,但由此实验现象,小林认为渔民用过氧化钙做增氧剂的主要原因是 。
(2)小林希望对此实验进行改进,使该反应加快,请你帮他提出合理化建议 。
(3)同学们对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猜想如下:①氢氧化钙和氧气②碳酸钙和氧气
你认为猜想 (填序号)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 。
【计算】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购得用于增氧的过氧化钙产品(杂质不含钙元素),标签如图所示。
试计算:
(1)过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过氧化钙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过氧化钙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 ;
(4)该产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至少为 。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制取CO2所选用的实验装置是 (填字母),其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制氧气时,使用B装置比A装置的优点是 .
目前为抵抗西南大旱,党中央组织各级政府积极打井汲取地下水帮助百姓渡过难关.饮用遭到污染或硬度大的地下水不利于人体健康.为此我们还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1)测定地下水的酸碱度,方法是 .
(2)地下水经过沉淀后,还必须对其进行消毒.我们通常使用漂白粉,其有效成分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 .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1)2个铁离子 ,
(2)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第三位的元素化合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t2℃时,将3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
(3)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提纯甲的方法是。
(4)若要将a点的甲溶液转化为b点的甲溶液,采用的方法有或。
(5)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6)t2℃时,将含有100克水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加入m克甲和m克乙,升温至t3℃,甲完全溶解,乙仍有剩余,则m的质量范围是。
为保证驾乘人员人身安全,许多汽车中增设了安全气囊,内置叠氮化钠(NaN3),在汽车发生一定强度的碰撞时,叠氮化钠发生分解反应:2NaN3→2Na+3N2↑,立即气体充满气囊,以达到保护驾乘人员的目的。
若填充一安全气囊需要0.9 mol氮气,则约含个氮原子,需要有mol的叠氮化钠发生上述的分解反应,这些叠氮化钠的质量是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