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它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这过程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透着蔬笋气,节奏也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冰,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节)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限用文章中词语。
“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
文章第3段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场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点概述。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骨钙素可能有助糖尿病治疗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骨骼是赋予身体形状与稳定的支架。但现在研究人员发现,骨头看来会分泌一种帮助控制糖和脂肪的激素——这可能对预防和治疗Ⅱ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骨细胞会产生一种叫骨钙素的激素,通过以前不为人知的机制控制血糖和脂肪的代谢。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主管遗传学的杰勒德?卡尔桑蒂今天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因为这是一个器官的新功能。从医学角度看也十分令人兴奋,因为它有可能成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方法。
对老鼠进行的实验表明,成骨细胞会释放骨钙素,这既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又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它还可以在增加胰岛素的细胞的数量,同时减少脂肪储量。
卡尔桑蒂说,总之,这意味着组成人体骨骼的各种骨头并不只是各种组织的一个框架,而是一种帮助控制能量代谢的内分泌器官。
他说:“这些结果揭开了内分泌学一个一直不为人知的重要方面。”
卡尔桑蒂和同事的研究报告刊登在明天出版的《细胞》月刊上。他们对基因被改变从而体内不产生骨钙素的实验鼠进行了研究。
他说:“我们发现,由于缺少骨钙素,尽管饮食正常,这些老鼠还是得了Ⅱ型糖尿病,且体重超重,这是很不寻常的。”
糖尿病的大多数疗法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问题在于这样做也降低了胰岛素的敏感性。
卡尔桑蒂说,骨钙素在增加胰岛素分泌的同时,也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这使其有可能成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目前,他的研究小组正对不同物种注射这种激素,看能不能预防或消除Ⅱ型糖尿病。
“如果获得成功,下一个物种将是人类。”
(《参考消息》)
1.从原文看,下列对“骨钙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钙素是由骨头分泌出来的一种激素,它能够通过一种以前不为人所知的机制控制血糖和脂肪的代谢。
B.由成骨细胞释放出来的骨钙素既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又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增加胰岛素细胞的数量和减少脂肪储量。
C.骨钙素是一种能帮助控制糖和脂肪的激素,它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由所有骨细胞产生的激素。
D.骨钙素的发现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因为这等于发现了一个器官的新功能,不光对遗传学,而且对医学也是很有意义的。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骨钙素的发现意味着组成人体骨骼的各种骨头并不仅仅只是赋予身体形状和使身体稳定的支架,而且是一种能帮助控制能量代谢的内分泌器官,
B.治疗糖尿病的方法都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这种疗法也有副作用:这样做降低了胰岛素的敏感性。
C.再对老鼠进行的实验中所发现的骨钙素及其作用,揭开了内分泌学中一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重要方面。
D.因为基因改变从而体内不产生骨钙素的实验鼠,尽管饮食正常,还是得了Ⅱ型糖尿病,而且体重超重,这说明骨钙素对治疗糖尿病很有作用。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骨钙素的发现对预防和治疗Ⅱ型糖尿病产生了重要意义。
B.由骨细胞可以产生骨钙素,骨头的这种新功能已成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方法。
C.因为骨钙素既能增加胰岛素分泌又能提高其敏感性,所以它可能是治疗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D.用骨钙素治疗糖尿病的试验已经在老鼠身上取得成功,下一步将在人类进行。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状况调查
2006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民间组织接近32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到今年10月31日,民间组织专职人员已达425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全部由基金会自行承担,如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有21名专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即将申请下来,但管理上依然采用劳动合同制,所有员工福利均由基金会自己承担。
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我国民间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按照国际规则,国际上的民间组织(NGO)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志愿者发展而来的,慢慢过渡到全职人员,从业人员的福利和保险一般是社会统一负担,其本身参与NGO工作的志愿特点比较明显,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并不把在NGO从业当成“饭碗”来看待。
国内的民间组织发展与国际NGO有很大不同,社会各层面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民间组织就业,并称这为“非主流就业”,从业者也把这种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这就有悖于公益组织的志愿特性。尽管一些基金会希望人们不要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客观上,许多人还是把为基金会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因为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是他们惟一经济来源。在现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之下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为民间组织工作,却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甚至一部分人没有劳动合同。
根据北京市社团编制处处长殷邯雪向《公益时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北京平均每个社团仅有0.62个编制,也就是说北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有一个助学项目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3个。这13人中,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有5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非正式员工。
殷邯雪表示,民间组织不为员工申请编制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给员工申请编制,就得为他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样机构本来紧张的经费支出就更高了。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家层面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并不明确。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与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程度紧密相连,特别是该机构的经济状况。“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自身有能力承担相关费用,但就是不给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殷邯雪说。
给正式编制就要付出相应成本,而与此对应的是,民间组织又是大量需要工作人员的。正如殷邯雪所说,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就是做活动和项目,人员充足,项目活动做得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捐赠。
“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应该由公益组织自己来承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估研究室副主任袁娟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培锋则认为,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机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该机构就应该为这个人缴纳相应的保险。
袁娟表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政府已经看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特殊性,民政部已经设立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走在培育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沿,主动用政府财政补贴民间组织,在现有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从业人员利益。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袁娟说,“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的资金中,毕竟,尽可能减少民间组织善款的内耗,充分发挥公益性特点,才是民间组织走向壮大的出路。”
(节选自2007年12月18日《公益时报》)
1.国内与国外民间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
2.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有哪些?
答:
3.举例法是新闻调查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答:
4.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雨中游曲江
褚向群
身居西安,早就知道曲江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但一直无暇前往。2008年11月中旬的一个假日,偕妻趁着濛濛细雨初游曲江。
曲江,因其与唐诗的不解渊源及其鼎盛于唐而在中国享有盛名。“曲江流饮”更是一个因有曲江而流传至今的典故。那种心情的惬意和欢畅的场景,当然是盛世下的民乐图,也是现今知识分子梦想的生活状态。
曲江本是一处天然水池,唐诗人王棨在《曲江池赋》中有精到的描述:“帝里佳境,咸京旧池。远取曲江之号,近侔灵沼之规。”原来,早在秦时,曲江就已存在,时称“隑洲”。汉时,在此扩建离宫,称作“宜春苑”。汉武帝刘彻十分喜爱曲江一带的景色,疏浚曲江水域,使水面得以扩展,因其河岸曲折,形似广陵(今扬州)之江,曲江至此得名。隋初,建大兴都城,曲江被扩充为都城的一部分,因为水盛芙蓉多,也称芙蓉池。唐承隋制,在大兴城基础上建唐长安城,曲江成为寻常百姓的玩乐之地。
曲江水源有两处,一是曲江中的泉水,在汉代已开始利用,故唐人有“汉武泉声落御沟”的诗句,可惜泉水早已不在;另一处是开元年间修造的黄渠。此渠是从今日终南山大峪引水沿少陵原侧西北流,经过“鲍陂”村大水池后再西北流,从曲江南岸和东南岸两水口注入。考古发现,当时的曲江水域面积约为70万平方米,池底淤泥层厚约2.8米,可见当时浩渺之状。唐诗对此有形象的描述:“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草上流。”现在的水源从秦岭黑水河引入,大致线路与古时基本相当,当然走的都是暗渠了。
唐时的曲江,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跨原带隰,湖波连延,自然风光十分秀丽。“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唐代诗圣杜甫对曲江风光的迷人描摹;“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诗人心灵与景致的交融感悟。曲江平时已是风光无限,若遇节日或盛典,就有了“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的繁华与热闹。开放的官府还鼓励商贩到这里摆摊售货,更为艳丽雍容的曲江添加了民俗的色彩。此时,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曲江的优美景色,还伴有音曲歌唱、珍馐美味,真个是“雕轩绣轮,合合沓沓,殷殷辚辚。翠亘千家之幄,香凝数里之尘”。
曲江因为常常举办国家的文化活动而盛名。唐时,进士及第都要先在大雁塔下题名,再到曲江或杏园宴饮。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试进士,竟然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为题。国试以曲江为题,足见曲江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曲江也是天下士子的圣地。群贤毕至,才俊汇集,曲江以其特有的韵味,成为诗人展示才华的舞台。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收录的五百多位著名诗人中,有一半多曾在曲江留下足迹。脍炙人口的诗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46岁的孟郊进士及第后,跨马戴花巡游曲江的生动写实。该诗至今仍被后人频频援用,借以表达欣喜欲狂的心情,可谓千古名诗了。
虽是寒冬败柳之时,漫步在曲江池边,但见白鹅凫碧波,绿水曳蒹葭,千树万叶依然风情万种。其如画景色令人陶醉,其一石一木使人浮想联翩,其文化韵味使得曲江妩媚多姿。
细雨中的曲江处处显现着诗情画意,使人不能不想到唐诗曲江。所谓唐诗曲江是指唐诗以皇家园林和曲江为依托,铸就盛唐文化与民俗相生相盛、历时三百年而不衰的文化现象。曲江成为诗人寄托情思的最佳载体,在于曲江以其独特的四时景致、宗教文化和节庆及世俗风情等,为诗人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创作素材;唐诗则赋予曲江厚重多彩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了曲江的繁荣和兴盛。在笔者看来,唐诗与曲江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文化现象,到底是诗歌造就了曲江,还是曲江兴盛了诗歌,这个命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倒是其中蕴含的治国话题,值得今人好好体味。
出得门来,细雨渐停。雨后的曲江清丽怡人,街道两边的高楼默然耸立,街头行人寥寥,红绿灯寂然明灭,车辆行止有序,游人皆如绅士般彬彬有礼。没有人头攒动的聒噪,也没有商店叫卖的喧嚣,寂静中显现的是自信与平和,雍容与富足,恍如进入欧洲城市。遂想起王棨在《曲江池赋》中精彩的论述:“曷若轮蹄辐辏,贵贱雷同,有以见西部之盛,又以见上国之雄。”笔者顿悟:曲江之所以令人遐思连绵,除了景色之秀美外,更令人神往的当是当年官民共享盛世的融洽和谐,国富民乐的怡然心态。
(选自2008·12·23西安晚报)副刊,有改动)
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文中句子的含意。
(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诗人心灵与景致的交融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江也是天下士子的圣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曲江流饮(1)“是盛世下的民乐图”,(2)“也是现今知识分子梦想的生活状态”?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记游散文,不重点记游却大段叙写曲江的历史和唐代曲江人文,然后才写曲江的现在,其构思手法和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唐诗,文章倒数第2段还阐释了唐诗与曲江的关系,同时又说“其中蕴含的治国话题,值得今人好好体味”,(1)“其中”指代什么?(2)根据原文你体味出其中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6.本文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寥寥数笔,便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心情。请就此选取一例,作简要赏析。
17.本文的题目“目送”,有实指和虚指两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18.本文可分为写母子和写父女两大部分,作者叙事极为简洁,但第9段和第16段完全相同,一字不差。有人认为,既然这两段中已经用了“父女母子”的说法,就可以针对两个部分来议论,没有必要重复,不如删去第9段。对此,你是怎样看的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昨夜下了一场小雨,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莹莹的新绿,门口的桃树也打起了花蕾,爽目得很。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了勃勃的生机;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坚硬,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那速度均匀而敏捷。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怒放的鲜花,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由于速度的原因,也让人体会不出它们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整个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彳戈,沉湎在春风里,几只、几十只地蹦跳在树枝上,错落起来,就像划出了一条五线谱,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几只小鸟吱吱地站在屋顶上,唧唧喳喳的,说话的速度也变得很快。
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于是哭天喊地,泛滥成灾——江河里的水是经常缺乏节制的东西。
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最多也只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转意——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很圆满,但那凶猛的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
春天的速度。西安八校联考4月
14.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了几个表现速度的词语,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作者说“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联系上下文说说“错误的轨道”的含义。
16.这篇文章写景形象而生动,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17.“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理趣?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